一、觸目驚心的案例:輻射超標1050倍的“平安石”
2025年3月,大連一名14歲女孩因長期佩戴母親從海外購買的“能量石”手串,出現頻繁流鼻血、頭暈等癥狀。經檢測,該手串輻射量高達每小時105微西弗,超環境本底值1050倍,佩戴一天相當于接受117次胸部X光輻射。醫生指出,其體內放射性物質釷-232已被世衛組織列為1類致癌物,長期接觸可破壞造血功能,甚至誘發癌癥。
類似事件并非孤例。近年來,海關多次查獲“保健石”“風水石”等放射性超標飾品,部分產品輻射量甚至達每小時115微西弗,佩戴一天相當于拍攝138次胸片。這些案例暴露出消費者對“天然能量”的盲目迷信與市場監管的漏洞。
二、玄學加持下的千億市場:水晶熱潮背后的亂象
2025年,“九紫離火年”等玄學概念助推水晶手串銷量暴漲。小紅書平臺相關商品超490萬件,直播間內“超七手串”“黃發晶”等單品單場銷售額破百萬。商家宣稱水晶可“平衡脈輪”“招財改運”,價格從百元至上萬元不等。
然而,繁榮背后暗藏風險:
輻射隱患:部分“能量石”實為含釷、鈾的放射性礦石,商家以“質子共振”“量子能量”等偽科學話術包裝。
化學污染:染色瑪瑙、合金首飾含鉛、汞等重金屬,長期接觸可致過敏、肝腎損傷。
生物毒性:雞母珠手串含劇毒相思子蛋白,誤食3微克即可致命。
三、市場管理難題:從“野蠻生長”到“規范繁榮”
盡管國家已出臺《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等政策,但飾品市場監管仍面臨挑戰:
檢測盲區:跨境商品放射性篩查不足,部分電商平臺對“能量石”資質審核流于形式。
虛假宣傳:商家利用消費者對玄學的心理依賴,夸大功效卻回避風險提示。
產業帶亂象:連云港等水晶加工基地存在染色、注膠等違規操作,部分小作坊甚至使用工業廢料。
專家建議借鑒義烏經驗,建立全國性飾品安全數據庫,推行“信用評價+分類監管”模式,對違規商家實施聯合懲戒。
四、消費者自救指南:科學選購四原則
避坑“三無產品”:拒絕來源不明的進口礦石,優先選擇附有《放射性檢測報告》的正規商品。
材質安全優先:天然水晶、未染色玉石相對安全;避免合金、染色瑪瑙及雞母珠等高風險材質。
理性看待功效: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放射性物質無保健功能,“能量療愈”僅為心理暗示。
定期檢測防護:若佩戴后出現頭暈、皮膚過敏等癥狀,應立即停用并送檢;家中可用輻射檢測儀初步篩查。
五、行業未來:平衡玄學熱度與科學底線
水晶飾品的文化價值與審美意義不容否定,但行業需守住安全底線:
企業責任:頭部品牌應帶頭公開材質信息,建立可追溯體系。
平臺監管:電商平臺需加強關鍵詞過濾,對“能量石”“風水石”等商品強制資質審核。
公眾教育:通過科普活動揭露“輻射養生”騙局,倡導“信科學不迷信”的消費觀。
結語
當玄學遇見科學,消費者的健康不應成為商業泡沫的犧牲品。從女孩流鼻血的個案到千億市場的整頓,唯有強化監管、提升認知,才能讓美麗飾品真正成為“安全的裝飾”,而非“隱形的殺手”。正如放射化學專家所言:“真正的能量,來自對生命的敬畏與理性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