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大詩人,既是好朋友,又是好同行,他們被世人合稱為“李杜”。
兩人去世之后,“李杜”這個名號依然響亮,于是后來的人就根據當時的才子名錄,又找到了一對新“李杜”。
為了與前人區分,后來的這對被稱為“小李杜”,你知道小李杜指的是誰嗎?
“李杜”的影響力
李白和杜甫的名聲,在唐朝就已經流傳開了,各地的才子佳人都很仰慕他們。
因此當一位姓李的才子與一位姓杜的才子同時出現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將他們倆放在一起,正好對應李白和杜甫。
值得一提的是,這對“小李杜”的性格與“李杜”的性格確實很像。
眾所周知,李白是一個放蕩不羈的詩人,他寫詩比較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十分大膽。
而杜甫則是一個比較沉穩的人,他寫的詩就比較沉重,涉及很多時事和苦難。
這兩人的脾氣秉性正好相反,但是能做好朋友,這是因為他們都尊敬對方的才華。
“小李杜”中的“李”,指的是李商隱,“杜”指的是杜牧。
但是李商隱比較像杜甫,不論是深沉穩重的性格,還是寫詩時華麗的詞藻,這都是杜甫的感覺,而杜牧雖然姓杜,但是比較像李白。
杜牧在生活中也是放蕩不羈,寫詩時也是越寫越大膽,與李白非常像。
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這位杜牧,他這一輩子活了五十年,大半時間都在青樓中度過,說他在青樓待了三十年真的不為過。
不過這個時間只是一個估算,可能只有二十年,也可能有三十三年,唯一能確定的一點就是,杜牧真的很喜歡青樓女子。
想要了解杜牧的一生,就必須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他生活的年代比較混亂。
李德裕和牛僧孺一直不對付,還連帶著一群人不對付,這些人之間的爭斗引發了朝堂的混亂。杜牧就被夾在了這些人中間,準確地說,是李德裕和牛僧孺的中間。
與李交好
由于“李杜”這層關系的存在,李家與杜家世代交好,雖然最初的“李杜”可能并不是這家人,但是有這么個理由在,兩家就有了正經的聯合理由。
如果沒有這個理由的話,很有可能會被認為是不法行為,會被朝廷制裁的。
杜牧十歲那年,他的爺爺去世了,他是杜家的頂梁柱。
杜牧的父親雖然不如爺爺,但是也費盡力氣扛起了這個家,只可惜他也沒能堅持多久。
當時的杜牧雖然還是個小孩子,但是他已經懂得了很多道理,父親去世之后,杜牧便一直試著“拋頭露面”,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賞識。
他十幾歲的時候,唐憲宗決定打壓藩鎮勢力,但是人家肯定不愿意,于是雙方就鬧掰了,鬧掰了之后自然要打仗。
為了得到皇帝的賞識,杜牧開始研究兵法,不要以為他只是在家里閉門造車,紙上談兵,他是真的能學出東西來的那種人。
杜牧寫過不少與軍事相關的文章,并且通過家里的關系,將這些文章遞了上去。
但是遞上去的文章就仿佛氫氣球上了天,再也沒了消息。
不過只要扔出去的氣球夠多,總有一個會在半路爆炸,只要杜牧寫的文章夠多,總有一篇會被看中。
還真別說,杜牧寫的一篇關于平定逆賊的文章,被當時的宰相李德裕看中了。在實際戰斗中,李德裕使用了杜牧的戰術戰法,最終大獲全勝。
李德裕凱旋后,他馬上對這篇文章的作者表示謝意,杜牧非常感動,從此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專精治亂與軍事。
天下平定之后,杜牧也長大了,二十三歲的杜牧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人。為了找到解決亂事的方法,杜牧離開了家,開始浪跡天涯。
也正是在這一年,他寫下了那篇著名的《阿房宮賦》,正是因為這篇文章,讓不少人都以為他是秦朝人,實際上他生活在晚唐。
而杜牧之所以要寫這篇文章,是因為他正好路過阿房宮遺址時,想到了秦國的結局。
然后他又聯想到了當時的情況,一下子就頓悟了,他發現了歷代王朝毀滅的根源。
一心平亂世的杜牧又陷入了一種矛盾當中,他找到了讓唐朝活下去的辦法,但是他不敢說,只能藏在文章里。
被牛賞識
杜牧在二十六歲那年考中了進士,正式走上了仕途。不久之后,他被時任淮南節度使的牛僧孺看中,在牛僧孺手底下當了官。
一開始的時候,牛僧孺讓他擔任了一個掌管幕府信件的官職,各種公文都會經過他的手,可見牛僧孺對他十分信任。
當時的杜牧住在揚州,閑來無事的時候就去青樓聽曲子,因此結識了不少青樓女子。
其中就有一個叫張好好的女子,當時才十三歲,歌聲動人,頗有姿色,杜牧都想把她帶回家,只可惜被人搶先了一步,她被別人帶走了。
帶走張好好的人名叫沈傳師,此人頗有家資,他跟青樓的老板說了一聲,就把張好好給帶走了。
但是分隔兩地并不影響杜牧與張好好之間的感情,兩人一直保持著書信來往,堅持了好幾年,如果不是發生了意外情況,他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會一直這么保持下去。
沈傳師帶走張好好,只是為了聽她唱歌,并沒有將她納為小妾的打算。
但是沈傳師有個弟弟名為沈述師,他來到哥哥家里做客時,見到了張好好,并且馬上就愛上了她。
沈傳師正好也聽膩了張好好的歌聲,于是便將其送給弟弟做妾。
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令張好好難以接受,但是這也由不得她了。
從此之后,杜牧與張好好便斷了聯系,因為張好好不敢跟杜牧說起此事。
而杜牧這邊,張好好失蹤之后,他也非常著急,但是他著急也沒有用。
兩頭不討好
杜牧三十三歲那年,被朝廷調任到了洛陽,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尋找張好好,或者說尋找另一個張好好。
為此他頻繁光顧青樓,城中的每一家青樓他都去過,只可惜再也找不到那樣一位佳人了。
令人沒想到的是,一次偶然的喝酒,卻讓他再一次見到了張好好。
但此時的張好好并不是沈述師的妾,而是一家酒館的老板娘,至于她為什么會在這里,想必大家都已經猜對了九成。
沈述師將她帶走之后,只“收留”了她兩年,兩年之后便心生厭煩,將她趕出了家門。
之后她又輾轉多處,最終嫁給了洛陽城一家酒館的老板。
杜牧心中很是郁悶,但是這種感覺他又說不出來,只好寫下了一首《張好好詩》,表達出了自己心中所想。
此時的杜牧還不知道,災難也即將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由于杜牧和李德裕交好,又得到了牛僧孺的賞識,因此他是兩頭不討好,誰都不想要他。
對于這種官員,他們的處理辦法就是“流放”。
杜牧又沒有犯錯,當然不是真的流放,但是他去的這個地方十分偏遠,跟流放也差不多。
被貶謫的杜牧再也沒有什么平定亂世的雄心壯志,他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青樓,因為這是有著他美好回憶的地方。
在之后的日子里,杜牧似乎對青樓這個地方產生了一種特殊的依賴。
他將這里當作了一個休息的地方,一個能激發靈感的地方,似乎只有在這里才能讓他感受到舒適。
公元852年冬天,五十歲的杜牧走在前往青樓的路上,突然感覺心中一緊,隨即便失去了意識,倒在了風雪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