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圖蟲創意
在人工智能技術狂飆突進的背景下,全球產業園區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范式變革。
第五代產業園區,這一嶄新的概念,也常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賦能型產業園區,它的誕生標志著產業園區發展步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與以往的傳統產業園區相比,它已遠遠超越了僅僅提供物理空間的單一功能。在智能化浪潮的推動下,通過一系列尖端科技與先進理念的深度融合,這類園區開始通過智能化手段和產業生態的精妙構建,為入駐的企業提供著全方位、深層次、定制化的賦能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園區在規劃與運營過程中,始終將產業生態的培育與跨界融合的促進視為核心使命。它們致力于打造一個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產業發展環境,為各類新興產業的孕育、成長與壯大提供最為肥沃的土壤和最為適宜的氣候條件。在這樣的園區里,產業的邊界被不斷拓寬,創新的火花得以持續碰撞,共同推動著一個又一個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
園區迭代
第五代產業園的興起,是當今時代多重社會經濟與技術變革交織碰撞、共同作用的必然產物。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技術創新浪潮洶涌澎湃的大背景下,第五代產業園以全新的姿態應運而生。
當前,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產業升級的需求愈發迫切,城市發展理念也在持續迭代更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產業園區的功能和模式逐漸暴露出諸多局限性,已難以滿足新時代產業發展的多元化、高質量需求。傳統園區往往存在功能單一、管理粗放、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在面對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時顯得力不從心。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大突破,為產業園區的智能化管理筑牢了堅實的技術根基。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廣泛應用,徹底改變了產業園區的運營管理模式。
物聯網技術能夠實現園區內各類設備的遠程實時監控,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智能終端隨時隨地掌握設備的運行狀態,及時發現并解決潛在問題,大大提高了設備的運行效率和可靠性。而大數據分析技術則能夠對園區內企業的運營數據、市場數據等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從而精準把握企業需求,為企業提供更加個性化、高效化的服務。例如,通過對企業生產數據的分析,能夠提前預測設備故障,安排預防性維護,減少停機時間,降低生產成本。
同時,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數實融合”,催生出了眾多全新的產業形態。智能制造領域,企業借助數字孿生技術,能夠在虛擬環境中模擬產品的設計、生產和測試過程,提前優化產品性能,縮短研發周期;區塊鏈應用則在供應鏈管理、金融服務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新興產業的發展,對園區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和協同創新平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了第五代產業園的發展。第五代產業園緊緊聚焦半導體裝備、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通過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 “三鏈融合” 的產業生態體系,為產業升級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支撐。在這樣的園區中,企業能夠享受到更加完善的創新服務、更加高效的產業協同以及更加充足的資金支持,從而加速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傳統產業長期以來面臨著資源消耗高、附加值低的嚴峻困境,向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已成為其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以中國 “雙碳” 目標的提出為例,這一目標有力地推動了綠色低碳技術的快速發展,眾多企業紛紛加大在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的研發和投入。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使得 “產城融合” 成為城市發展的主流趨勢。傳統產業園區由于配套設施不完善,導致 “職住分離” 現象嚴重,給員工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也影響了企業的人才吸引力。而第五代產業園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通過大力完善教育、醫療、商業等生活服務設施,致力于打造 “工作—生活—生態” 一體化的綜合園區。在這里,員工不僅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工作,還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務,極大地提升了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也增強了園區對人才的吸引力。
全面革新
相較于前四代園區,第五代產業園無疑在理念、模式與功能上均實現了全面革新。
第五代產業園從“空間提供者”轉變為“生態賦能者”。傳統園區以收租為主,而第五代園區通過股權投資、技術共享、市場對接等多元化服務,助力企業全生命周期成長。例如,佛山市南海區的“五代”產業園理念由國資企業提供“代規劃、代建設、代管理”等五大專項服務,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上海“模速空間”人工智能社區通過算力調度平臺,為企業節省30%—50%的算力成本。
在技術支撐上,智能化管理貫穿第五代產業園的全流程。例如,珠海市提出的“5.0產業新空間”采用招商前置模式,通過數據分析精準匹配企業需求,實現“標準化廠房”與“定制化產線”靈活組合。此外,綠色低碳技術深度融入園區設計,如上海匯禾醫療通過“工業上樓”優化建筑容積率,降低單位能耗。
第五代產業園強調“六要素融合”(產業、學校、科研、金融、用戶、政府),形成開放協同的創新網絡。例如,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聚集60余家企業,構建從研發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濟南明水開發區引入百度智能云數據標注基地,打造“數據生產—標注—應用”閉環,孵化20余家AI企業。
第五代產業園尤其注重產城融合的深度化。園區與城市功能無縫銜接,形成“微型城市”。例如,珠海三溪科創城通過舊城改造,建成33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配套人才公寓、學校和商業中心,吸引83家規上企業入駐。這種模式不僅提升生產效率,還通過“15分鐘生活圈”增強人才黏性。
第五代產業園突破地域限制,推動國際要素整合。中德合作園區(如青島中德生態園)通過引入德國高端裝備技術與中國市場資源,實現“德國質量”與“中國速度”的協同。上海“4小時產業圈”則依托長三角產業集群,加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前沿技術的研發迭代。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第五代產業園更強調服務新質生產力。
第五代產業園通過集聚研發機構、高校和龍頭企業,形成“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的創新鏈。例如,橫琴粵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聯合珠海先進集成電路研究院,2023年產值達14億元,計劃2026年突破百億。此外,專業化園區(如醫療器械產業園)配備甲類倉庫、雙回路供電等設施,滿足特定產業需求。
同時,通過共享平臺與政策扶持,破解企業“不敢創新”難題。上海推出“免申即享”政策,利用大數據自動匹配企業獎勵,哲弗智能未申請即獲50萬元補貼;南海“五代”園區為中試平臺提供共享實驗室,節省中小企業設備投入。
第五代產業園加速技術產業化,以應用場景驅動技術落地。濟南明水開發區依托工業互聯網試點,為重汽集團設計智能倉儲系統,推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珠海海洋牧場產業園研發“伶仃牧場”智能養殖平臺,實現漁業產值提升30%。
第五代產業園主要聚焦培育未來產業生態。很多第五代產業園前瞻布局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珠海規劃低空經濟產業園,搶占“天空之城”先機;上海徐匯濱江聚集400家人工智能企業,形成“上下樓即上下游”的協同效應。這類園區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本投入,推動產業鏈從“跟跑”轉向“領跑”。
第五代產業園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園區將低碳理念融入設計與運營。上海“智造空間”通過綠色建筑技術降低能耗,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采用循環經濟模式處理廢棄物。這類實踐不僅符合全球ESG趨勢,還通過碳交易等機制創造新價值。
挑戰仍存
盡管第五代產業園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其發展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與此同時,這些挑戰之中也孕育著新的機遇,等待著有識之士去發掘和把握。
首先,算力與數據的高成本問題依然是制約第五代產業園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北京門頭溝區為例,該地區通過采用國產化的算力集群來降低對外部資源的依賴,但如何在保證效率的同時確保系統的安全性,這依然是一個需要深入探索的課題。
除此之外,跨行業模型的協同開發也面臨著技術壁壘的挑戰。武漢所推動的“多模態大模型+垂直領域應用”的模式,雖然前景廣闊,但要實現更多行業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還需要克服不少技術難題。
在標準統一方面,目前各地園區的標準尚未形成統一,這可能會導致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開發區協會正在推動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這有望為整個行業提供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評價體系。此外,數據開放與隱私保護之間的矛盾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通過立法和技術創新來平衡創新與安全,確保數據的合理利用同時保護企業和個人隱私,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難題。
隨著生成式AI、人形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的不斷成熟,第五代產業園需要積極搶占新興技術的賽道。例如,深圳已經制定了目標,計劃到2026年實現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的萬億規模,重點發展AI手機、智能穿戴設備等前沿領域。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如何通過“AI+產業”的模式輸出中國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第五代產業園的興起,不僅僅代表著產業園區從傳統的“空間載體”向現代的“生態引擎”的質的飛躍,更是生產關系的一次深刻重構。它通過技術賦能、生態協同與制度創新,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
展望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和全球合作的不斷深化,第五代產業園有望引領新一輪的產業革命,為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在創新與規范、效率與公平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是決定第五代產業園成敗的關鍵。
(作者系新媒體“園區薈”總編輯)
01
● SAE逛吃指數之“老街”八方客
02
● 合肥出租車或降價,傳統出租車面臨生存危機
03
● 五一火車票幾近售罄,重慶榮昌憑一只鹵鵝爆火出圈
04
● 蘇浙兩省包攬半數,中國“千億縣”增至62席
微信號|jgzhengyanyua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