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建投四建集團的晉祠工人療養院項目工地上,一把磨得锃亮的瓦刀在呂國平手中翻飛。磚縫間的砂漿被精準抹平,刀尖叩擊磚面的脆響恰似匠人對精度的執著叩問。
這名初中畢業的42歲農民工用二十余載光陰將最樸素的瓦刀淬煉成“毫米級”匠心的標尺——他參與施工的高平神農健康城項目,每平方米砌體垂直度偏差嚴格控制在3毫米以內。這一精度助力工程斬獲中國建筑行業魯班獎,也讓瓦刀下的方寸之間成為中國建造的精度刻度。這名山西建投四建集團的砌筑班組長、技師,從初出茅廬的泥瓦匠到毫厘不差的技術能手,再到譽滿全國的勞動模范,用匠心和堅守在磚石間書寫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奮斗故事。
呂國平在培訓基地給學員演示砌磚勾灰技巧。
瓦刀尖上賦數智
呂國平布滿老繭的雙手正悄然掀起傳統砌筑的數字化浪潮。為攻克加氣塊墻體易開裂的難題,他設計的“快速可調式多功能皮數桿”凝結著百次試驗的智慧。他以0.1毫米級調節精度、3秒定位,讓砌筑基準線定位效率提升40%。他研發的“可調節勾縫深度工具”的16道精密卡槽刻度,將勾縫深度誤差壓縮至0.3毫米之內,使磚縫如機械切削般齊整。他改良的瓦刀加裝的激光水平儀,讓傳統工具與現代科技精準共振。
近3年來,呂國平帶領團隊先后參與施工20余個項目的二次結構施工任務,創造產值約3500萬元。他的5項“五小”發明創造在工程實踐中落地生根,累計降低成本超200萬元。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實訓樓內,他改良的瓦刀已成為教學用具。刀背激光與磚縫重合的瞬間,總引發學生驚嘆:“原來匠心可以如此 ‘智能’!”
刀背托起千鈞擔
呂國平瓦刀的鋒芒不僅刻在磚縫間,更劈向急難險重工程的最前線。原平煤礦改造項目中,他帶領團隊在傾斜17度的坡面上創造“懸空階梯砌筑法”,瓦刀勾掛安全繩作業,7天完成常規15天的砌筑量。晉祠工人療養院攻堅期,他持瓦刀在BIM模型上標記出243處優化節點,創新“錯峰錯層澆筑術”,硬是在雨季搶回10天工期。
最驚險的是保德河道治理工程。面對滲水的壩體,他連夜設計出“楔形咬合砌筑方案”,將瓦刀尖端蘸取速凝砂漿填補縫隙,72小時不眠不休,最終使滲漏點控制在3處以內。項目總工感慨:“老呂的瓦刀抵得上半個搶險隊?!闭沁@種追求極致的執著,讓他的班組成為集團攻堅克難的 “王牌軍”。
這份執著淬煉出多項行業標桿:高平神農健康城榮膺建筑行業最高榮譽魯班獎;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實訓樓、高平市委黨校工程憑借過硬品質,先后斬獲山西省建筑工程質量最高獎“汾水杯”……每塊磚石都是匠心鑄就的豐碑。
刀鋒所向皆傳承
呂國平辦公室墻上掛著一份特殊的“課程表”:每周三技術沙龍、每月兩次校企聯合實訓、每季度創新成果展評。剛從人民大會堂載譽歸來的他,早已將重心轉向技藝傳承。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們清楚地記得,被呂老師握緊手腕,感受瓦刀入漿的力道。他獨創的“三度教學法”(力度、角度、速度)讓零基礎工友3個月掌握“雙手揉漿”絕活:刀尖推漿時手腕傾斜28度,收刀時力道驟減三分,磚縫飽滿度瞬間躍升至98%。
20多年來,他先后帶動180余名家鄉農民工順利進城投身建筑行業,走上增收致富之路。他以“師帶徒”形式培養的40余名產業工人,在國家級、省級及各類行業技能競賽中成績斐然;20余人分別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被評為三晉技術能手。其中,徒弟申艷豹、申紅瑞分別在2024年全國住房城鄉建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砌筑項目中獲第一名和第四名,實現了我省在全國一類競賽中金牌零的突破。
“山西省勞模創新工作室”展柜里,呂國平那把銘刻歲月痕跡的瓦刀靜靜陳列。面對“為何不用電動工具”的疑問,他輕撫刀柄上深淺不一的握痕:“機械能復制技術,但瓦刀的溫度和手感藏著匠人對毫米的敬畏?!被蛟S正是這份敬畏,讓中國建造的基因在鋼筋水泥中生生不息。在無數如呂國平般的工匠手中,這清脆的瓦刀聲響處,一磚一瓦構筑著質量強國的巍峨大廈,更是新時代產業工人成長的注腳。
(山西工人報記者 陳秋蓮 馮娟)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