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恒。圖片來源:國新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何春中
江蘇省連云港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六大隊副大隊長張智恒是一名駐守網絡空間戰場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的95后青年網警。網絡戰場雖無硝煙但卻暗藏“刀光”,面對瞬息萬變的網絡威脅,他苦練本領,用心當好網絡空間的守護者。
5月26日,張智恒作為公安系統先進典型代表,參加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分享他和戰友用忠誠擔當守好“云端燈火”的故事。
2020年,張智恒畢業從警,一直從事網安工作。5年間,他和戰友重點攻堅“黑客攻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人工智能深度偽造”等多個新型領域網絡犯罪,多次斬斷涉網犯罪源頭。
網絡戰場雖沒有槍林彈雨,但每一次與犯罪分子的網絡交鋒中,也充滿了風險挑戰。
2021年,張智恒和戰友在抓捕一伙涉網犯罪嫌疑人時,遭遇激烈抵抗。
“幕后團伙向我們發出威脅信息,遠程銷毀證據,試圖讓我們陷入困境,但這反而更加堅定了我和戰友們‘一定要抓住你’的決心”張智恒說。
最終,張智恒和戰友輾轉兩省三市,在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一舉抓獲案件幕后核心成員。嫌疑人到案時對張智恒說:“你們節假日怎么都不休息,再晚來一點我就出國了。”
那一刻,張智恒感到特別自豪。
科技強警是青年民警的時代夢想。張智恒所在的城市江蘇連云港,是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論壇的永久舉辦地。為更好地打造公共安全治理示范區網安樣板,他和團隊圍繞科技賦能實戰,通過構建網安協同作戰平臺,研發人工智能警務應用,打造由被動防御向主動進攻轉變的網安智慧大腦,開展線索挖掘和犯罪預防,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侵犯公民信息案件通常的表現形式是騷擾電話和廣告短信,但在一個看似簡單的騷擾電話背后可能躲藏的是一個高水平、職業化的網絡犯罪團伙。
張智恒曾經偵辦的一起利用技術手段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中,線索的來源是簡單的裝修廣告電話,但在電話的背后卻是網絡攻擊等一系列復雜的技術手段。
在該案抓獲的嫌疑人中,有的具備較高的計算機專業水平,也擁有不錯的工作和收入。嫌疑人熟知互聯網企業數據的存儲模式,通過網絡攻擊等技術手段侵入企業內網,竊取公民個人信息,最后通過電話銷售的形式變成了我們所熟知的騷擾電話。
在偵辦此類案件過程中,嫌疑人問張智恒最多的兩個問題就是“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我犯的罪嚴重嗎?”
在張智恒看來,第一個問題的背后,反映出網絡犯罪團伙常常自認為手段隱蔽、技術高超,妄想僥幸躲過網安部門的偵查打擊;第二個問題背后,反映出網絡犯罪團伙自身對數據泄漏也非常后怕,也擔心因簡單的一條數據,引發更加惡劣的刑事犯罪。
“對我們網安民警來說,偵辦此類案件,我們在和犯罪分子進行技術戰、心理戰這兩場戰斗。”張智恒說,“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儲備,堅定‘敢打必勝’的信心,才能與他們打贏一場場技術博弈和心理較量的硬仗。”
張智恒從警獲得的第一枚獎章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枚獎章是他在2021年參加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網絡信息安全賽事中獲得的。
“我們團隊從來自全國各行各業千余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拿下團體冠軍,我本人也奪得了個人亞軍。”張智恒說。
當時,有很多人問他:“你才工作兩年,怎么就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張智恒回答,“其實對我來說,榮譽的背后是電腦屏幕前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堅守與鉆研,是網絡戰場中無數次反反復復的博弈與對決。”
從事網安工作,張智恒一直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做好兩件事:一是“快”,錘煉快人一步的本領,在關鍵時刻,先人一手,掌握網絡戰場“主動權”;另一個是“穩”,面對突發情況,沉得住氣,處變不驚,既要像排爆手拆彈一樣,找準“線”,果斷一“剪”,防住風險,也要像狙擊手一樣,瞄準“點”,雷霆一“槍”,狙擊犯罪。這也是張智恒在案件偵辦過程中克敵制勝的秘訣。
“數據連著千萬家,小數據的背后可能藏著大風險。我們悉心守護的不光是數據安全本身,更是數據背后萬千個家庭的安危。”張智恒也提醒廣大群眾,牢記“三不一多”原則:未知鏈接不點擊、陌生來電不輕信、個人信息不透露,轉賬匯款多核實。
“等風來,不如去追風!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網警,我將以鼠標化盾,鍵盤為劍,用忠誠擔當守好“云端燈火”,讓青春之花綻放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張智恒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26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