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國際學生,哈佛就不是哈佛了。”
這是哈佛大學在起訴特朗普政府時提交給聯邦法院的原話。
在這場風波中,特朗普政府試圖限制哈佛繼續招收國際學生,理由是“國家安全與制度維護”。而哈佛的回應則直截了當——你動了我們的根本。
雖然這項禁令已被法官在24小時內緊急叫停,但這場突如其來的政策沖擊,已經揭開了一個不愿被正視的現實:
美國大學,特別是名校,正在深度依賴國際學生“續命”。
根據《紐約時報》和NPR數據,2023-24學年,美國高校國際學生總數突破110萬人,達到歷史最高點,較上一學年增長7%。
哈佛大學也在訴狀中公布:其在校國際學生超過7000人,來自全球140多個國家,占其總在校人數的四分之一以上。如果將訪問學者、研究員、J-1簽證持有人計算在內,其國際人口總量超過1萬人。
而在全美范圍內,一些高校的國際學生比例甚至高達40%-50%:
學校
國際生占比
伊利諾伊理工學院
51%
卡內基梅隆大學
44%
史蒂文斯理工學院
42%
哥倫比亞大學
40%
紐約大學
37%
哈佛大學
28%
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
24% 左右
數據來源:紐約時報
這些學生不是點綴,而是真金白銀的“金主爸爸”。
據NAFSA統計,2023-2024學年,國際學生為美國帶來了438億美元的經濟收益,并支持了37.8萬個工作崗位。
他們貢獻的不止是學費,還有科研活力、體育成績(哈佛42支校隊中有21%的運動員來自海外)、文化多樣性,甚至是未來的勞動力儲備。
美國大學的財務結構,早已深度綁定國際學生。
本地學生享有補貼:州立大學的本州學生學費極低,私立大學也普遍提供助學金;
國際學生全額自費:不享受聯邦貸款、獎學金,也極少獲得學校的Need-based Aid;
公立大學依賴國際生補貼州撥款下降:如加州大學系統、伊利諾伊大學、密歇根大學等。
教育經濟學家Mirka Martel指出:
“國際學生常常每年支付的學費是本地學生的1.5倍甚至更高。”
而這筆巨額“學費盈余”,反哺了圖書館、教研項目、獎學金計劃——
在某種意義上,國際學生正在補貼美國本地學生的教育成本。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實可預見的連鎖反應:
一是財務風險:學校營收縮水,裁員減薪在所難免;研究經費削減,實驗室項目停擺;助學金減少,本地學生反受影響。
二是學術與人才鏈斷裂:STEM專業、商學院和研究生項目將因國際申請銳減而招生困難;國際博士與博后減少,科研產出滯后;最終影響到美國在全球科技、醫療、工程等領域的人才戰略布局。
三是“軟實力”受損:國際學生的減少,意味著美國高教對世界中產家庭的吸引力下降;美式教育品牌的全球競爭力削弱,澳英加新等國或將趁虛而入。
正如哈佛在起訴中所強調的那樣:
“我們已經連續70年接收國際學生。沒有他們,哈佛就不再是全球大學的燈塔。”
在美國的110萬國際學生中,中國和印度的學生占了一半以上。
印度學生:33.1萬人,連續增長
中國學生:27.7萬人,其中研究生接近12.3萬
中國學生依舊是本科生和非學位課程最大來源國,但同時也成為最敏感的群體,常常遭遇簽證延誤、安全審查乃至政治污名化。
他們是最“穩定付款”的人群,卻在政策變動中最先被犧牲。
國際學生曾是美式高教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他們為名校注入多元,也為美國社會提供未來的工程師、科學家、創業者。
但今天,他們成為政策談判的籌碼、制度博弈的邊角。
如果美國再不珍惜這群自愿跨越大洋、投向教育光芒的人,世界終將另尋光源。
今天是哈佛,明天可能是MIT、斯坦福、哥大……
而你,也許正是這場結構性轉向的親歷者。
問題不在于“哈佛有沒有國際學生”,而是“美國還能不能被世界信任”。
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
你是否也身處這張“高教地圖”之中?
你是否也感受到全球教育的風向,
正在悄然改變?
參考資料:
https://www.npr.org/2025/05/24/nx-s1-5409082/international-students-numbers-harvard-yale-columbia
https://www.nytimes.com/2025/05/23/upshot/harvard-trump-international-students.html
https://iblnews.org/elite-u-s-universities-show-dependency-on-international-students/
多說一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