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治沙史上,我國榆林以北的毛烏素沙漠堪稱沙漠治理的奇跡,它是世界上首個被消滅的沙漠。昔日黃沙漫天之地如今已布滿綠植,林海成片。
既然毛烏素沙漠已經被馴服,為何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卻無法緊隨其后被消滅呢?地理學家們對此早有論斷,以下三個原因影響了塔克拉瑪干沙的治理!
1、地質條件存在明顯區別
毛烏素沙漠本質上是沙地而非典型沙漠,其沙層厚度多在10-20米之間,沙丘以固定和半固定為主,流動性較弱。歷史上雖因過度開發導致沙化,但基底下仍存在古土壤層,為植被恢復提供了潛在條件。
塔克拉瑪干沙漠高達33萬平方公里,有三個江蘇省那么大,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沙丘平均高度達100-200米,這里85%的沙丘都是流動的在狂風的吹揚下,沙丘漸漸移動。相對高度看上去有200多米的大沙丘,在公路兩側起伏不斷,年移動速度可達100米以上。
塔克拉瑪干沙漠其基底為厚達300米的松散沖積物,缺乏穩定地質結構,石英沙粒細至0.1毫米級,因而不像非洲撒哈拉沙漠那樣容易被固定,極易隨風遷移。
2、水資源條件存在差異
毛烏素地處半干旱區,年均降水量250-400毫米,雖低于蒸發量但具備季節性降水補給,地下水位埋深5-15米,可通過淺層取水支撐植被生長。
反觀塔克拉瑪干屬于極端干旱區,年均降水不足8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400毫米,地下水埋深普遍超過50米且礦化度高,僅有季節性河流如和田河短暫穿越,形成“水在沙下流,人在沙上愁”的困境。
不得不說,這片沙漠太干旱了,不僅沙漠中的沙丘是干旱的,就連空氣也是干旱的。對于進沙漠的人來說,水比食品還要重要。塔克拉瑪千沙漠腹地的天然降水實在太少了,每年僅有10毫米,有時甚至幾年都不會下一場雨,是地球上相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的區域之一。有時雨滴落到半空中就又重被蒸發掉,只見空中雨,不見落地來,地面根本不能被濕潤,更談不上形成徑流。難怪早在上一個世紀,探險家斯文·赫定就稱其為“死亡之海”。
在這水貴如油的地方,環境的興盛和敗落、強大和脆弱都決定于水。塔里木河是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最大的一條河流,干流多年平均徑流量50億立方米。雖然是一個不小的水量,但由于滲漏、蒸發和沿途灌溉用水,使河水很快減少,到輪臺縣以南河段,只剩下32億立方米,到尉犁縣有10億立方米,再向東流入大西海水庫,水庫庫容量1.8億立方米,水庫以下河道基本上就斷流了。
這種水資源稟賦差異直接決定了植物存活率,毛烏素采用“微創種植法”可使樹苗成活率達80%,而塔克拉瑪干即使采用滴灌技術,梭梭種植成活率也僅能維持在60%左右。除非有充足的水資源,不然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面積不會縮減多少。
3、兩地的風速大不同
毛烏素主要受東亞季風影響,風速多在3-5級,平均每年風蝕模數約5000噸/平方公里;塔克拉瑪干則處于西風帶與高原季風交匯處,8級以上大風年均100天,一年的風蝕模數高達30000噸/平方公里,沙塵可被抬升至7000米高空,形成影響華北甚至北美的跨洲際沙塵輸送。這種狂暴的風沙動力使塔克拉瑪干的任何治理成果都面臨持續的風蝕威脅。
所以,兩處沙漠最終的治理結果就是,毛烏素沙漠通過持續70年的生態修復實現95%以上的沙化土地治理率,而塔克拉瑪干沙漠雖完成3046公里的鎖邊工程卻仍無法被“消滅”,僅能種植一些梭梭、紅柳、胡楊林等超旱生灌木。
塔克拉瑪干作為自然演化的產物,其存在具有地質與氣候合理性。當前治理目標并非“消滅沙漠”,而是通過鎖邊工程將沙丘活動范圍控制在自然邊界內。
另一方面,該地區光照資源豐富,非常適宜發展光伏發電,如果加以開發利用,每年可新增5000億千瓦時光伏發電量,能極大地緩解我國資源稟賦與用電負荷地理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