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公安部、國家網信辦等六部門聯合公布《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自今年7月15日起施行。此前,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已上線。該APP怎么用?為什么要推廣國家網絡身份認證方式?
你的個人信息可能正在被販賣
前不久,上海的顧先生剛剛喜添新丁就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聲稱是一家兒童攝影機構的工作人員,向他推銷嬰兒百天照上門拍攝套餐。對方對他妻子的姓名、電話,孩子的出生時間等信息了如指掌,于是顧先生立即報了警。警方很快鎖定了這家機構的法定代表人鄒某某。警方發現,鄒某某掌握了4萬條母嬰信息,涉及上海大小十幾家醫院,這些信息都是他從一個月嫂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王某某手中購買的,而王某某同時拉攏了月嫂服務總公司的文員劉某某參與其中。
鄒某某在獲得這些母嬰信息后,和一家話務公司簽訂合同,把信息發送給這家話務公司,由話務公司向新生兒母親撥打推銷電話,這些個人信息就這樣被層層轉賣。3年時間里,王某某先后向鄒某某出售母嬰信息3.9萬余條,非法獲利合計31萬余元。
3月1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等聯合發布《個人信息超范圍收集與泄露問題分析研究報告》。報告總結出目前個人信息超范圍收集和泄露表現為三大突出問題:個人和企業能力與信息不對稱加劇信息濫用;企業技術防護不足導致泄露頻發;海量數據匯集放大泄露后果。
過度收集是信息泄露的原因之一
為什么總有人能輕而易舉地獲取我們的個人身份信息?據了解,不法分子利用“數據接口”等渠道竊取數據,合作伙伴和機構“內鬼”數據泄露,一些機構在源頭端過度收集用戶數據,都是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同時,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也會成為黑灰產業的孵化器。
今年3月,合肥市公安局經開分局民警在網上巡查時發現,有人通過社交軟件發布售賣個人信息的廣告,聲稱有全國各地銀行貸款、股票、教育、醫美等多個行業的活躍客戶數據。通過對相關樣本數據分析,合肥警方發現,這些數據明顯超出正常獲取信息的能力范圍,而這背后可能隱藏著一個使用違法手段獲取公民信息的犯罪團伙。
隨著犯罪嫌疑人被抓,這條網絡個人信息買賣的黑色產業鏈逐步顯現了出來,警方發現,這一團伙販賣個人信息達100萬條。
據警方調查,從2023年11月開始到現在,該團伙非法販賣公民個人信息100余萬條,涉案金額120余萬元。目前,11名犯罪嫌疑人已經被警方控制,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舉措
如何防止個人信息被泄露?
針對當前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明確將數字身份生態體系發展作為其重要戰略目標之一。在此背景下,有關部門組織建設了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上線了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
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是指國家根據法定身份證件信息,依托國家統一建設的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為自然人提供申領網號、網證以及進行身份核驗等服務。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通過“網號+網證”雙軌認證機制,將傳統身份證信息轉化為加密的虛擬憑證,實現身份信息的“可用不可見”。
目前,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已對接400余款APP,包括各大互聯網平臺和政務服務、金融征信、教育考試、文化旅游等行業領域的線上應用。之前,用戶在互聯網平臺注冊賬號時,一般都需要輸入身份證件號碼、手機號來證明自己的身份。現在,有了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在互聯網平臺需要認證本人身份時,就可以使用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來證明自己,替代傳統身份證件號碼、手機號等明文信息。
信息技術領域專家、清華大學教授鄭方表示,以往傳統身份認證模式下,會產生信息流轉環節多、防護能力弱的弊端。而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的應用,正從源頭壓縮非法獲取個人身份信息的黑灰產業生存空間。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有關工作人員表示,下一步將推動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在更多領域落地,并深化與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的協作,建立“數據最小化收集”標準。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