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代表著專業和莊重,她也成了“國臉”的象征。
34年工作零失誤的她,唯獨兒子墜樓是不能提及的痛。
那一通未能及時接聽的電話,成了她至今難以釋懷的遺憾。
01
1996年1月1日,《新聞聯播》第一次由錄播轉為現場直播。
彼時首次以直播形式出現的播音員便是羅京和李瑞英。
“得知要直播時,整個團隊都感受到了壓力。錄播時說錯話還能重來,直播卻意味著每一秒都要‘一次過’,容不得半點差錯。”
說出這番話的李瑞英,提前數月和羅京進行了模擬訓練。
從稿件熟悉到鏡頭表情,甚至每一個手勢的擺放位置都要精確到位。
直播準時開場時,李瑞英身著深色西裝,佩戴簡潔的珍珠耳釘,與羅京并排而坐。
用標志性的微笑和沉穩的語調說出開場白:“觀眾朋友們,晚上好……”
這一畫面看似輕輕松松、信手拈來,但這背后卻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緊張。
據同事透露,直播前半小時,導播間突然接到通知:新聞臨時更換為重要時政內容。
此時距離開播僅剩 15 分鐘,李瑞英需要在極短時間內熟悉新稿件并完成備播。
“她拿到稿件后,快速掃讀兩遍,便立刻進入化妝間補妝,全程沒有一絲慌亂。”
直播過程中,提詞器曾出現短暫卡頓。
李瑞英憑借多年經驗,用自然的停頓和眼神交流化解了危機,甚至連觀眾都未察覺異常。
30 分鐘的直播結束后,她和羅京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
但鏡頭前始終保持著從容鎮定的專業形象。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李瑞英穩定的“密碼”,源于數十年如一日的嚴苛自律。
為糾正鄉音,她每天含著石子練習普通話,甚至在孕期仍堅持口部操訓練。
日復一日地,她對著鏡子練習微笑,確保嘴角上揚角度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
目光落點精確到鏡頭上方 20 厘米處。
每次直播前,她都必做“脫敏訓練”。
通過模擬突發狀況:如稿件錯漏、設備故障提升應變能力。
從首次直播到 2014 年退居幕后。
李瑞英在《新聞聯播》的主播臺上度過了 34 個春秋。
她見證了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國慶 50 周年等重大歷史時刻。
也用聲音陪伴了幾代觀眾的成長。
正如網友所言:“當我們在屏幕前看到李瑞英的微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主播的專業,更是一個國家的從容與自信。”
這份跨越時空的 “穩”,或許就是她留給中國電視新聞最珍貴的禮物。
然而,在她輝煌的事業背后,卻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傷痛。
那通改變她人生軌跡的電話,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打破了她原本平靜的生活。
也讓她陷入了無盡的痛苦與掙扎之中 。
02
1998 年的那個夏日,陽光依舊熾熱,卻未能驅散李瑞英心中的陰霾。
那是一個普通卻又無比特殊的日子,對于李瑞英來說,每一個細節都刻骨銘心。
像往常一樣,李瑞英早早來到央視,開始為當晚的《新聞聯播》做準備。
然而,就在距離直播僅剩 15 分鐘的關鍵時刻。
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打破了直播間原本的平靜。
李瑞英心中不禁涌起一絲不安。
因為她深知,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若非極為緊急的事情。
家人是絕不會輕易打來電話的。
她迅速接起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了丈夫帶著哭腔的急切聲音。
“瑞英,你快回來吧,兒子墜樓了……”
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李瑞英的大腦瞬間一片空白。
她的眼前浮現出兒子可愛的笑臉,那是她生命中最珍貴的寶貝啊!
淚水不受控制地涌上眼眶,內心深處仿佛有個聲音在拼命呼喊:立刻飛奔到兒子身邊!
然而,理智告訴她,直播即將開始,她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新聞聯播》的直播不容有絲毫差錯,這關乎著全國億萬觀眾的期待。
陷入前所未有艱難決定的李瑞英,內心在一秒秒地痛苦與煎熬。
短短幾分鐘,卻仿佛經歷了一個世紀那么漫長。
最終,她強忍著內心的悲痛與煎熬,用顫抖的聲音對丈夫說道:“先送醫院,我播完立刻到。”
她知道,這個決定可能會讓她后悔一輩子,可能會讓她失去兒子的信任和愛。
但她更明白,作為一名央視主播,她的職責所在。
她必須在這艱難的時刻做出抉擇,為了國家和人民,她只能暫時放下自己的私情 。
站在鏡頭前,李瑞英強忍著內心的悲痛,努力調整著自己的情緒。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決絕,仿佛在告訴自己:“我不能倒下,我必須完成這場直播。”
她深吸一口氣,臉上露出了一如既往的從容微笑,溫暖而又堅定。
讓人無法想象她此刻正承受著怎樣的痛苦。
鮮為人知的是,當晚的新聞中有一條關于兒童安全的報道。
當念到這條新聞時,李瑞英的心中五味雜陳,那種切膚之痛幾乎讓她無法呼吸。
為了不讓聲音露出一絲異樣,她在桌子底下死死地掐住自己的大腿。
指甲都幾乎陷入了肉里,以此來分散內心的痛苦,維持著直播的正常進行。
直播終于結束了,李瑞英如同一支離弦的箭一般,迅速沖出了央視大樓。
她的高跟鞋急促地敲擊著地面,發出一連串揪心的聲響。
仿佛在訴說著她此刻焦急萬分的心情。看
到兒子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
李瑞英不顧一切地沖過去,哽咽著說道:“對不起,媽媽來晚了。”
彼時的李瑞英痛到心碎,卻不承想命運的殘酷并未就此結束。
03
不知為何,這件事被媒體曝光了,迅速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開始對李瑞英進行指責和謾罵。
他們紛紛質疑她作為母親的失職,甚至給她貼上了 “毒婦”“鐵石心腸” 等不堪的標簽。
面對這些鋪天蓋地的負面評價,李瑞英的內心痛苦不堪。
她感到無比的委屈和無奈,卻又無從辯解。
直到多年后,在一次非公開場合。
李瑞英才終于鼓起勇氣,哽咽著說出了自己當時的心聲。
“那 15 分鐘里,我不僅是母親,更是《新聞聯播》的守門人。”
這句話背后,飽含著她無盡的辛酸與無奈。
53歲那年,李瑞英做出了退居幕后的決定。
雖然這個決定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但她卻有自己的考量。
多年的高強度工作,讓李瑞英感到身心俱疲,她渴望能夠停下腳步。
好好休息一下,陪伴家人,彌補曾經缺失的時光。
同時,她也希望能夠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更多的人。
為播音事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除了教學工作,李瑞英還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
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她擔任多個慈善項目的形象大使,多次深入偏遠貧困地區。
為那里的孩子們送去溫暖和希望。
她關注教育公平,為貧困地區的學校捐款修建教學樓。
捐贈圖書和學習用品,幫助孩子們改善學習條件。
她還積極參與關愛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動,用自己的行動傳遞著愛與溫暖 。
李瑞英的退休生活,充實而有意義。
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雖然離開了《新聞聯播》的舞臺,但她的影響力卻依然存在。
她的精神和品質,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播音人不斷前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