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王晶、毛雅茗、夏駿
5月26日11時許,麗水景寧大山深處的濃霧還未散盡,大漈鄉82歲的獨居老人李奶奶家已飄起飯菜香。“熱騰騰的筍干臘肉、清炒時蔬,還有養生藥膳湯。”李奶奶接過餐盒,感慨道,“以前最怕下雨天,腿疼不方便做飯。現在志愿者每天準點送飯,熱菜熱湯吃得舒心。”這份跨越大山層巒疊嶂的溫暖,源自景寧畬族自治縣創新實施的“加雙筷子”鄰里互助行動。
傳統的“愛心食堂”集中助餐機制解決了部分山區老人吃飯問題,然而腿腳不便、分散在各自然村的老人就餐仍是一大難題。為此,景寧各鄉鎮“畬小幫”志愿服務隊開展地毯式摸排,根據60歲以上獨居老人分布情況,各鄉鎮黨員志愿者敞開家門,將自家餐桌延展成28個助餐點,為500余名山區老人提供助餐服務,行動不便的老人由志愿者“一對一”送餐,步行可達的老人則到互助點用餐,探索出一條“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精準服務”的山區養老新路徑。
“我們通過盤活閑置資源、政府引導補貼、社會力量參與的方式,在發展老年助餐有現實困難的偏遠農村,引導低齡老人為高齡、困難或獨居老人提供日常‘搭伙’服務,解決偏遠山區老人吃飯難、精神慰藉缺失等問題。”景寧畬族自治縣民政局負責人介紹。
為加快形成常態化助老服務模式,景寧畬族自治縣委組織部、縣委社會工作部還依托“畬小幫”黨群志愿服務平臺,號召愛心企業、黨員愛心農場、共富工坊等捐贈新鮮農產品和物資,將資源力量集中到老人助餐服務上,并招募150余名志愿者提供送餐、陪診、衛生打掃等服務。
在景寧東坑鎮白鶴村幸福食堂的操作間內,廚師王師傅正對著貼在墻上的“高血壓老人專屬食譜”調配食材:“今天這鍋湯減了半勺鹽,吳大爺上周體檢血壓有點高,衛生院特意叮囑過。”86歲的吳大爺坐在餐桌前,接過志愿者遞來的餐盒時笑著說:“現在不僅能吃上熱乎飯,連菜譜都是醫生推薦的。”
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景寧市場監管部門每月對助餐點開展食材溯源檢查,衛生院為每位老人建立包含基礎疾病、過敏史的健康檔案,聯合定制“一人一譜”,村里的助餐點公示欄實時更新食材采購信息和膳食營養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