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寶元年四月十九日(742年5月27日),李適[kuò]出生于長安大內的東宮中。
他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孫、唐代宗李豫的長子,他就是唐朝第13任皇帝——唐德宗。在位26年,享壽62歲。李適在位時期,內部興起古文運動;在對外關系上,他聯合回紇、南詔、大食,打擊吐蕃,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甚至一度重開安史之亂后被吐蕃切斷的東西陸路交通。
而日常生活里李適善屬文,尤工于詩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最特殊的凌煙閣功臣
登上凌煙閣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李適十四歲,安史之亂爆發。次年(756年)長安失守,他的曾祖父唐玄宗出逃四川,天下陷于大動亂之中。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唐代宗李豫即位。李豫即位時,叛軍再度攻陷了洛陽,大難未平。因此,他在登基后發布的第一道詔書,就是任命長子、奉節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李適肩負起與安史叛軍最后決戰的使命。
代宗即位之年五月,以上為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八月,改封雍王。
《舊唐書·卷十二·本紀第十二》
同年十月李適為主帥、仆固懷恩為副帥,統帥河東、朔方及諸道行營、回紇騎兵等共十余萬兵力,對自稱燕帝的史朝義部叛軍發起強大攻勢。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也率軍參戰。壬申日,唐軍抵達洛陽北郊。甲戌日,唐軍與安史叛軍在橫水展開決戰,叛軍大敗,被俘殺六萬人,史朝義向北潰逃。唐軍順勢收復東京、河陽及汴、鄭、滑、魏等州。燕相州守將薛嵩舉相州,恒州節度使張忠志(即李寶臣)舉趙、定、深、恒、易五州歸順。
寶應二年(763年)初,史朝義走投無路,北入奚、契丹,途中被圖謀歸唐的燕范陽尹李懷仙追及,被迫自殺。李懷仙斬得史朝義首級來降。自此,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定。
安史之亂平定后,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實封食邑二千戶,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以元帥功拜尚書令,食實封二千戶,與郭子儀等八人圖形凌煙閣。
《舊唐書·卷十二·本紀第十二》
削藩不成反被撅
廣德二年(764年)正月,李適以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并于二月舉行冊禮。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病逝于長安宮中。李適即位,時年三十八歲,即唐德宗。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群臣為李適上尊號“圣神文武皇帝”。
建中二年(781年),李適為了革除藩鎮父子相傳、不聽朝命的弊端,決定武力削藩,初期取得勝利,山南梁崇義和成德李惟岳授首,克復二鎮。重創魏博田悅,其部將紛紛投降。朝廷又將成德轄地分割為三,削弱其勢力。
但是,李適在削藩過程中,利用藩鎮打藩鎮,導致了參與朝廷削藩戰役的諸多節度使的不滿。建中三年(782年)底,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同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不久又稱楚帝),與四鎮勾結反叛。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涇原兵變”爆發,叛亂的涇原軍占據長安,擁立曾擔任涇原軍統帥的太尉朱泚稱秦(后改為漢)帝。
李適出逃奉天(今陜西乾縣)和梁州,李泌、大將李晟、渾瑊等人平亂。興元元年(784年)正月,李適下罪己詔, 七月,李適回到長安。同年,河中節度使李懷光與部分宦官、藩鎮將領矛盾激化,舉兵反叛,李適派渾瑊與河東節度使馬燧、鎮國節度使駱元光等率軍討伐,于次年八月平定叛亂。
經歷數次的變亂之后,李適開始委任親信宦官為禁軍統帥,他對藩鎮多事姑息,晚年對淮西鎮用兵失利,致使藩鎮的勢力日漸增強。
古文運動
大歷、貞元間,以賈至、梁肅、權德輿、韓愈、白居易為代表的復古主義思潮,發展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思想運動,正是從意識領域內來挽救這個嚴重危機,促進中興局面的出現,以鞏固唐帝國。它反映了廣大階階層人民的現實要求。而空洞華美的駢文已經成為表達思想的桎梏。因而自然地需要反對駢文,開展一個文體革新運動,提倡古文。古文不僅語言長短不拘,抒寫自由,便于表達思想。在此影響下,“唐傳奇”小說創作也進入興盛期。李適善屬文,工于詩。因而“古文運動”得到了皇帝的大力支持,重視科舉,不斷網羅人才,文治大興。
晚年不堪
晚年的德宗日益變得貪婪自私,不但經常把國庫賦稅收入劃撥到自己的內帑,還縱容在外宦官強令地方官進奉貢物,甚至在長安施行宮市以充實自己的小金庫。為彌補中央財政,德宗在全國范圍內增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
不過德宗在位時期,對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唐德宗于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終年63歲。九月一日,群臣為其上謚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十月十四日,葬于崇陵。
認孫子做兒子
李謜(782年-799年)是唐順宗李誦之子,但因受到祖父唐德宗李適的喜愛,把他作為兒子。
文敬太子謜,順宗之子。德宗愛之,命為子。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
文敬太子謜,見愛于帝,命為子。
《新唐書 列傳第七》
可惜李謜在貞元十五年(799)就死了,年僅十八歲。唐德宗悲痛異常,宣布輟朝三日,追封李謜為文敬太子。所以在唐德宗一朝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生死倆太子:生太子李誦和死太子李謜。而死太子還是生太子的親生兒子,但他又要叫這個兒子叫弟弟。
醫術詩文書法三絕
李適自撰《貞元集要廣利方》,又稱《廣利方》,原書五卷,書中有方五百八十六首。這書在唐德宗年間頒行,但未見傳世。宋人高保衡等《新校備急千金要方序》稱作“正元廣利”,正元同貞元。后世之《醫心方》、《證類本草》等均有引文,其中《醫心方》二十余處引到《廣利方》。
李適善屬文,尤工于詩。常于宮中唱和,親自品評等次。與學士論詩,深夜不寐。又常親試制科舉人文辭,中者稱門生。李肇稱:“德宗晚年絕嗜欲,尤工詩句,臣下莫可及。”胡震亨評:“德宗詩尚雅正。” 《全唐詩》錄其詩十五首,《全唐詩逸》補斷句2句,《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2首。
李適天資干練、機敏,批答群臣奏章時,言辭流暢無滯。《宣和書譜》稱:“觀其行書,筆意亦不愧前人云。”還曾收錄有他的行書作品《批答趙惠伯表》。 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稱其“翰墨落筆可觀”。
編輯 | 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