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軍政各項建設都亟需走向正軌,于是在1955年進行了授銜活動,這不僅是對一直以來革命隊伍的表彰,更是軍隊徹底走向規范化的一個里程碑。這一次的授銜活動不僅僅針對于一線作戰部隊,對于一些特殊專業人士也考慮了進去,在授銜少將的精兵悍將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大出人意外,他就是清朝的末代皇族載濤。
末代皇族
載濤身上的標簽是非常豐滿的,他是老醇親王奕環的第七個兒子,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晚清最后一位攝政王醇親王載灃的弟弟,最后一位皇帝溥儀見到他也得叫他一聲七叔。相比較于風起云涌的晚清民國歷史中其他家族成員,載濤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比較圓滿了,他跟自己的哥哥載灃后來在新中國后安定圓滿。
比起自己的哥哥載灃,載濤的心理壓力明顯是要更少一些的。載濤自己雖然也是皇族,但是比起載灃和載湉,他身上的擔子無疑要小很多。
晚清時期的醇親王一脈可以說是最為風光的一支了,末代清朝也就有三支親王聲名顯赫,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劻、醇親王奕環,這里面雖然醇親王走的早,但是他的繼承人也因此享受到了醇親王的尊榮。
光緒皇帝去世基本上宣告著清王朝的氣枯力竭,由于光緒皇帝沒有子嗣,只能從他的同宗兄弟中找一個人來繼承。原本大家想讓光緒皇帝載湉的親弟弟載灃來繼承皇位,但是太后覺得連續兄終弟及有傷體制,就決定從載灃的兒子中挑出了溥儀來繼承皇位,而載灃也則為了攝政王。
載灃上臺以后開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而自己的弟弟載濤也被他找出來擔任了重要職務。在晚清時期,特權階級已經開始喜歡把后代送到國外進行學習,醇親王府上也不例外,載濤早年間就在法國的索米騎兵學校學習過,再加上他們家族原本就是馬背上發家,所以對于馬匹相當了解,這也是后來在新中國依然能夠被重視的原因。
高樓倒塌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溥儀成了末代皇帝,后來更是因為馮玉祥打進紫禁城而被趕了出去。
當溥儀從紫禁城中出來之后,一時間也無處可去,只能住在自己真正意義的家里面。雖然溥儀被趕了出來但是在日軍眼中還是一個香餑餑,在日軍的運作下,溥儀到了東北,但是面對日軍的邀請,無論是載灃還是載濤都沒有同意跟著一起過去。
民國之后,載濤閉門跟京城有名的架子花臉錢金福學戲,后又跟名旦余玉琴學《貴妃醉酒》。他武工扎實,能長靠能短打,更擅猴戲,與楊小樓同出一師,均為張淇林親授。他所演的《鐵籠山》《金沙灘》《水簾洞》等劇目,深為內行所稱道,還被京劇界譽為“外行中的內行”。
晚清的覆滅讓作為貴族的載濤家境每況愈下。后來為維持生計,他干脆直接到“鬼市”擺攤,售賣醇親王府上的舊物。北平淪陷后,他還在德勝門擺起舊書攤,藍布包袱皮上繡著縮小版的禁衛軍旗,成為他攤位的特殊標記,比起那些投敵之人,這個王府貴胄也算是自食其力了。
載濤由于之前的貴族出身再加上后來在法國的騎兵學校專門學習過,所以他對于相馬養馬這一領域相當熟稔。而新中國后解放軍正準備規范化發展騎兵部隊,而這一事業的發展就離不開馬,作為養馬行家的載濤也就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1950年載濤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顧問。上任后,他把清宮《御馬監典則》譯成白話文,還在山東軍馬場引入體溫監測法,在內蒙古推廣“分群放牧”,提升了軍馬相關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為新中國的馬政事業做出了貢獻。
正是因為載濤的貢獻再加上他身上的歷史身份,為了更好的進行統戰工作,在1955年載濤也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