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商務部官網消息,針對美國商務部近期發布的涉華人工智能出口管制指南,中方嚴正指出其為“典型的單邊霸凌行徑”,并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做法。這一表態背后,是中美在經貿磋商取得階段性成果后,美方再次將博弈戰場轉向科技領域的復雜態勢。
當地時間5月12日,中美在瑞士日內瓦就關稅問題達成聯合聲明,雙方同意對等取消約91%的加征關稅并暫停24%的新增關稅措施。這一被國際社會稱為“意外突破”的進展,曾被視為兩國關系緩和的積極信號——畢竟中美經濟總量合計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雙邊貿易額占全球五分之一,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任何摩擦升級都可能引發連鎖震蕩。然而,僅僅一天之后,美國商務部便宣布廢除拜登政府時期的《人工智能擴散出口管制框架》,并發布三項新指南,其核心指向十分明確:以“可能使用美國技術”為由,禁止全球任何企業使用華為昇騰系列芯片,同時將所有中國高性能計算芯片納入出口管制范圍。
工廠(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最初在聲明中直言“使用華為昇騰芯片即違反美國出口管制”,這種將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的表述,即便在美國盟友中也引發爭議。迫于壓力,美方不得不將措辭調整為“警告使用風險”,但實質內容并未改變——根據新指南,美國企業若向使用中國產AI芯片的海外客戶提供產品,仍需申請特殊許可,而這類許可被批準的概率極低。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操作,暴露出美方試圖構建技術壁壘的真實意圖。
美國此次制裁的核心依據充滿矛盾:一方面,美方聲稱華為芯片“可能使用美國技術”,卻始終無法提供實質性證據,甚至在官方文件中僅以“懷疑”作為理由;另一方面,新指南將管制范圍擴大至中國境內企業使用國產芯片的場景,例如要求中國企業在采購國產高性能計算芯片時,需向美方申報是否用于AI訓練。這種“管到別國境內”的長臂管轄,被中國出口管制法律專家楊杰批評為“無法接受中國自主技術突破的恐慌表現”。
從產業競爭角度看,美國的焦慮并非空穴來風。根據喬治敦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發布的報告,中國在AI領域的專利申請量、論文發表量和人才儲備量均居全球前列,華為昇騰910B芯片的算力已接近英偉達A100水平,而成本僅為后者的60%左右。更令美方擔憂的是,中國擁有全球近一半的AI研究人員,在算法開發、數據標注等領域形成完整生態。正如英偉達CEO黃仁勛所言,單純通過出口管制限制中國AI發展是“短視行為”,因為這只會加速本土產業鏈的自主化進程——事實上,當美國對英偉達H20芯片實施出口禁令后,華為昇騰芯片的訂單量在一個月內激增三倍,國內AI企業對國產算力的采購比例從去年的35%提升至今年的58%上下。
在中美關稅戰按下“暫停鍵”的背景下,美方突然加碼科技制裁,本質上是對談判籌碼的重新布局。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意識到“關稅牌”的威懾力正在下降——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24年美方加征的關稅中有76%由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導致國內出現商品短缺、物價上漲等問題。相比之下,科技領域的“技術牌”更具戰略價值:AI芯片不僅是未來產業競爭的核心,更是軍事現代化的關鍵支撐,控制算力輸出相當于掌握了地緣博弈的“杠桿”。
美方的如意算盤是,通過制造“技術恐慌”迫使中方在稀土出口、半導體產業鏈合作等議題上讓步。數據顯示,美國90%的稀土進口依賴中國,而鎵、鍺等半導體原材料的進口依存度超過80%。但美方似乎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對稀土和戰略礦產的管制并非“被動反制”,而是基于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主動布局。早在2023年,中國就已將稀土開采總量控制在全球60%以內,并建立戰略儲備制度。此次針對鎵、鍺等材料的出口管制,更是直接瞄準美國軍工和芯片制造的“七寸”——這些材料廣泛用于雷達、衛星和第三代半導體生產,美國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供應源。
稀土(資料圖)
美國的單邊制裁正在引發全球產業鏈的連鎖反應。首當其沖的是跨國科技企業:英偉達、英特爾等巨頭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均超過20%,新指南實施后,它們不得不重新評估在華業務風險。黃仁勛多次公開批評美方政策,指出“限制出口只會讓中國更快造出替代產品”,而美國《巴倫周刊》的調查顯示,63%的美國AI初創企業認為,切斷與中國市場的聯系將導致其研發成本增加40%以上。
在國際層面,美方的做法也遭到盟友質疑。歐盟委員會負責數字事務的副主席維斯塔格表示,“單方面實施技術封鎖不符合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趨勢”,七國集團內部已出現對中國AI政策的分歧——日本、韓國等半導體出口國擔憂,美方管制可能引發中國反制,進而影響其對華芯片銷售。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伊維拉則警告,科技領域的“陣營化”將導致全球創新效率下降,發展中國家獲取先進技術的渠道進一步收窄。
面對美方的極限施壓,中方的反制措施既具針對性又有法理支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中國有權對損害本國企業權益的境外實體采取凍結資產、限制交易等措施。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明確表示,任何執行美方不合理制裁的企業,都將涉嫌違反中國法律,需承擔相應責任。這一表態直接切斷了“第三方配合美方制裁”的路徑,例如歐洲企業若想繼續與中國開展業務,就必須在中美規則之間做出選擇。
稀土(資料圖)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稀土和戰略礦產管制。中國掌握全球90%的稀土加工產能和70%的稀土儲量,而美國芒廷帕斯礦等本土項目尚未形成完整產業鏈,其國防部評估顯示,即便全力推進本土化,美國也需要至少10年才能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與此同時,中國對鎵、鍺等材料的出口管制已顯現效果:國際市場上,金屬鎵價格在政策公布后一周內上漲220%,美國某雷達制造商不得不將新型裝備的量產計劃推遲一年半。
美國試圖通過技術封鎖維持霸權,卻忽視了一個根本矛盾:科技進步的本質是開放合作。當美方將AI芯片視為“地緣武器”時,中國正通過“算力國產化+應用場景創新”構建新生態。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AI算力中心建設投資增長150%,國產芯片在智能駕駛、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滲透率突破40%。正如黃仁勛所言,“遏制競爭只會讓自己失去進步動力”——美國AI企業若長期脫離中國市場,將喪失全球最大的應用場景試驗田,而這恰恰是算法迭代和技術升級的關鍵要素。
歷史經驗表明,任何單邊制裁都難以達到預期目標。上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美日半導體協議》壓制日本產業,卻間接催生了韓國半導體的崛起;如今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同樣可能培育出更具韌性的產業鏈。當美方沉迷于“技術壁壘”的幻夢中時,全球科技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多極化的技術生態,或許才是21世紀的真正趨勢。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中,中方展現出的戰略定力值得關注:既以法律武器捍衛正當權益,又以資源管控彰顯反制決心,更以開放姿態吸引全球合作。正如商務部所言,“給別人下絆子,不會讓自己跑得更快”——在科技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試圖逆流而行的舉措,最終都將成為自身發展的枷鎖。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取決于美方能否摒棄零和思維,回到平等協商的正軌上來。畢竟,在人工智能、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議題面前,合作共贏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