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他,面對四十倍于己的美軍,獨自擊殺二十余人,毛主席點名要見他
如果不是這場戰斗,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聽說這個名字。
崔建國,一個普通的山西農民之子,在朝鮮戰場上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四十倍于己的敵人,他沒有退縮,而是用手中的槍、刺刀,甚至拳頭和牙齒,拼到最后一刻。
等增援部隊趕到時,他已經殺敵二十余人,俘虜八人,繳獲一堆武器裝備。
毛主席看到他的事跡后,直接說:“我要見見他。”
為什么會這樣呢?
1951年,抗美援朝進入最激烈的階段。
那時候,美軍的火力、裝備都遠勝志愿軍,空中有轟炸機,地上有坦克,后方還有源源不斷的補給。
而志愿軍呢?大多數時候只能靠兩條腿奔襲,缺少重武器,甚至連糧食補給都成問題。
但就是在這樣的劣勢下,志愿軍依然一場又一場地贏下關鍵戰役,把美軍從鴨綠江一路打回三八線。
崔建國是在這個時期進入朝鮮戰場的。
他早已不是初出茅廬的新兵,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他經歷了無數次生死考驗。
但這次,他的對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美軍第二師的精銳部隊。
上級給他的任務很簡單——帶著一個排,奪取并堅守加里山的一處關鍵陣地。
難度如何?簡單來說,美軍在山頭上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火力覆蓋范圍極廣,想攻上去,基本等于送死。
可崔建國沒有說一句怨言,帶著二排的戰士就沖了上去。
子彈亂飛,炮彈在耳邊炸響,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但他始終沒有停下腳步。
沖到敵人碉堡前時,他發現僅剩四名戰士。
更糟糕的是,敵人已經發現了他們的位置,重機槍瘋狂掃射,壓得他們抬不起頭。
如果此刻撤退,似乎是最合理的選擇。
但崔建國沒有。
他讓兩名戰士吸引火力,自己悄悄繞到碉堡側翼,用手榴彈精準命中射擊口,瞬間炸毀敵人的機槍。
接著,他帶著剩下的戰友沖進碉堡,與敵人展開慘烈的近戰。
刺刀、槍托,甚至拳頭,都成了他們的武器。
等到硝煙散去,碉堡內外橫七豎八地躺滿了敵軍士兵,而他們四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然而,這只是噩夢的開始。
美軍很快發起反撲,整整一個連朝著他們的陣地撲來。
二排的戰士們已經精疲力盡,子彈也快打光了。
有人問:“排長,怎么辦?”崔建國咬牙說道:“沒有子彈,我們就用刺刀!刺刀沒了,就用石頭!石頭沒了,就用拳頭!哪怕最后只能用牙咬,也要咬死敵人!”
美軍蜂擁而至,崔建國帶著戰士們迎頭而上,貼身肉搏。
他一個人就殺了二十多個敵人,嚇得剩下的美軍丟盔棄甲,瘋狂逃竄。
等增援部隊趕來時,戰場已經安靜下來,除了滿地的尸體,只有崔建國和幾名傷痕累累的戰士還站在那里。
這場戰斗的結果震驚了整個志愿軍總部。
一個排,硬生生擋住了美軍一個連的進攻,還俘虜了八名敵軍,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
崔建國因此被授予“特等功臣”稱號,并被邀請回國參加國慶觀禮。
毛主席看了他的戰斗報告后,點名要見他。
然而,英雄的歸宿往往并不像電影里那樣光鮮亮麗。
回國后,崔建國并沒有選擇在軍隊里繼續發展,而是轉業到地方,擔任了一家牛奶廠的廠長。
后來,他換了幾份工作,始終在最基層默默奉獻。
即使生活遇到困難,他也從未向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
1994年,崔建國因舊傷復發去世,享年68歲。
他的名字,曾經出現在報紙和連環畫中,被無數人敬仰。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故事逐漸被遺忘,只有家鄉的人還記得當年那個在戰場上以一敵百的傳奇英雄。
有人說,真正的英雄不需要被銘記,他們的精神早已融入這片土地,成為我們血脈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