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驅逐艦翻船第6天,西方衛星拍到新動靜,起重船終于趕到現場,但結局依舊“兇多吉少”。
朝鮮驅逐艦在清津造船廠下水過程中發生嚴重側翻事故以來,已過去了六天時間。
盡管朝方專家組在22日樂觀表示,艦體可在2-3天內扶正,但最新衛星圖像顯示,截至5月26日,該艦仍半沉水中,狀態與事故發生時相比并無明顯變化,原定計劃已然落空。
從最新的衛星照片來看,朝鮮已經調整了打撈策略。此前24日左右連接艦體與岸上的兩條纜繩,連接艦尾的一根已被拆除,只保留連接艦體中部的一根,以避免艦體受到海流影響而移動。
這意味著放棄直接牽引翻轉的嘗試——畢竟兩條繩索根本無法承受5000噸艦體的重量,且艦體結構也難以承受如此巨大的應力。
25日開始,艦體周邊新增多個浮筏,數量估計超過20個,表明朝方正試圖通過向艦體下方塞入充氣氣囊并注氣的方式,利用浮力將艦體部分抬升。
與此同時,艦艉附近還出現了兩艘疑似起重駁船的船只,說明朝鮮正在嘗試更系統的工程化打撈手段。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即便改變了方法,朝鮮仍然面臨嚴重的技術和設備短板。當前參與救援的浮吊體量極小,起重能力有限,難以對5000噸級艦體實施有效操作。
而大型船只專業打撈通常需要大型浮吊船、高功率拖船和精確計算的浮力控制系統,這些關鍵設施朝鮮顯然并不具備。
此次事故不僅暴露了朝鮮造船工業的技術斷層,也反映出其在重大海難事故中的應急處理能力不足。
盡管朝方仍在堅持“修復艦船平衡性”的目標,但從實際進展來看,目前的自救手段相當匱乏,進展緩慢。朝鮮或許高估了自己的技術實力,也低估了現代海軍工程的復雜性。
這起事件再次證明,僅憑政治意志和臨時拼湊的資源,并不足以支撐現代化軍事裝備的建造與維護。面對現實的物理規律,再強烈的“國家尊嚴”也無法掩蓋技術和經驗的匱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