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力不如美國?”“航母落后30年?導彈打不穿反導系統?”每當這類論調刷屏時,總讓人想起張召忠的忠告:“妄自菲薄,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若只看紙面數據,美軍確實“一騎絕塵”:11艘核動力航母、3800枚核彈頭、全球800個軍事基地,每一項都碾壓中國。但戰爭的勝負從不只看存量,更要看增量——中國正以“工業狂魔”的速度改寫規則。
殲-20隱身戰機數量突破300架,性能先進,200公里外鎖定F-35如探囊取物;055大驅搭載的鷹擊-21導彈,射程1500公里、末端10倍音速突防,逼得美軍航母退至第二島鏈;
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可中途變軌,現有反導系統在它面前就是弟弟。這些“非對稱突破”讓美軍忌憚不已,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坦言:“中國軍艦建造速度是我們的3倍,戰機生產率是1.2倍。”而六代機驗證機首飛,也比美國早5年。
如果說軍事硬件的突破是刀刃,那么工業體系就是鑄刀的熔爐。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鋼產量占世界56%,造船產能是美國的200倍,無人機月產300架。
反觀美國,制造業空心化已危及軍備。B-2轟炸機的零件需逆向仿制,F-35項目超支1.7萬億美元,甚至“康涅狄格”號核潛艇撞山后因零件斷供無法維修。
更致命的是戰略定力。當美國將60%軍費用于全球干涉時,中國聚焦區域防御:北斗導航覆蓋亞太,東風導彈構筑“反介入長城”,轟-20即將補齊戰略打擊短板。這種“家門口作戰”的優勢,讓美軍智庫評估:“在臺海沖突中,美軍航母生存率不足15%。”
美軍高官近年頻頻炒作“ 中 國 威 脅 ”,太空司令部司令驚呼中國2030年將統治太空。但真相是:美國軍費占全球40%,是中國的4倍,卻仍陷“越投入越焦慮”的怪圈。
這種焦慮本質是霸權邏輯的崩塌。當中國用055大驅和殲-20守護國門時,美國卻把軍費砸向“全球警察”角色:11艘航母中7艘服役超30年,海外軍事行動469次,近半在冷戰結束后發動。
承認差距,才能走穩強軍路。中國核彈頭僅350枚,不足美國十分之一;海外基地屈指可數;四代機數量不足美軍1/3,大型運輸機缺口明顯。但差距正在縮小——渦扇-15發動機突破瓶頸,096核潛艇靜音水平逼近美軍,轟-20即將揭開面紗。
更關鍵的是,中國軍力發展始終與國力同頻。當美國國債突破36萬億美元、靠發債維持軍費時,中國憑借3.8萬公里高鐵網、和世界工廠的底蘊,構建起“以戰止戰”的威懾力。
拿破侖曾說“中國是沉睡的雄獅”,而今這頭獅子已然覺醒。從甲午海戰的屈辱到福建艦劈波斬浪,從“萬國牌”裝備到殲-20橫空出世,中國軍力用70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路。
妄自菲薄者只見航母數量之差,卻看不見工業熔爐中鍛造的未來;盲目樂觀者沉迷“趕超論”,卻忽視體系化差距的殘酷。真正的強者,從不會因局部突破而膨脹,更不會因存量差距而氣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