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見清
近日,51歲的吳彥祖在活動中面對記者“未來有什么新嘗試”的提問,他坦然回答道:
“我想參加GT3比賽,還想學開飛機。”
話音剛落,便引得全場驚嘆。
回看吳彥祖這半生,24歲闖入娛樂圈,50歲開設自己的英語私教班,51歲挑戰學開飛機。
在他身上,年齡不過只是跳動的數字。
也應了網友對他的最高評價:
“有這執行力,做什么都會成功的!”
稻盛和夫曾說過:
“想法再完美,不付諸行動都等于零。”
很多人總把“等我準備好”“等時機成熟”掛在嘴邊,結果一等再等,錯過無數機會。
而那些真正能成事的人,都懂得置頂執行力,用行動改寫命運。
拉開差距的從來不是年齡
而是未能邁出的步伐
作家劉同,曾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與年齡和解的過程。
在邁過35歲的時候,他整個人開始變得唯唯諾諾,想闖短視頻賽道,擔心自己已經過了黃金年齡,更害怕努力沒結果,中年返貧。
如此壓力下,他面對寫作,也變得膽怯,常常在電腦桌前一坐就是一天,寫不出半個字。
對于那段時間,他說:
“明明這幾年都在很努力的奔跑,也沒有浪費太多時間,卻還是快要被恐懼吞噬。”
就這樣,時間在他“猶豫徘徊”和“自我懷疑”中流逝。
直到一次,看到一部海洋紀錄片,里面被藤壺寄生的海龜,引起他的共鳴。
海龜被藤壺寄生,游泳速度就會變得緩慢,趕不上同伴,追不上獵物,最終進入慢性死亡。
唯有等海員幫他們撬掉背上的藤壺,他們才能獲得新生。
此后,他決心要作為自己拔藤壺的人。
他先是注冊了一個自媒體賬號,哪怕粉絲少得可憐,也堅持日更,還積極上頭部訪談博主節目,為自己漲粉。
如今,43歲的他,不僅寫出了爆紅新作,還成功躋身百萬粉絲博主之列。
回顧這一路走來,他坦言:
“其實,歲數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有重新出發的勇氣。”
生活中,有人在30歲就覺得人生已然定型,陷入空想而不敢行動;
而有人即便到了50歲,依然充滿斗志,敢于挑戰新領域。
事實上,每個年齡段都有其各自優勢——30歲的沉穩、40歲的經驗、50歲的資源,無論年齡幾何,都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和風景。
阻止你前進的從來不是“來不及”,而是“一直等”。
那些改寫命運的人,不過是早一步認清:人生的主動權,永遠攥在敢于先邁腳的人手里。
想贏,就先邁出第一步,想輸,只需站在原地。
當一個人停止用年齡自我設限,就會發現人生真正的瓶頸,永遠是你未邁出的那一步。
要知道,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只有從未出發的遺憾。
在奔跑中校準方向,好過原地列計劃
斯坦福大學行為實驗室做過一項研究:
人腦對“未完成的目標”會持續產生焦慮,而行動本身能釋放壓力激素,激發動力。
簡而言之,“先干起來”比“列完美計劃”更容易堅持下去。
等待“萬事俱備”的人,往往在糾結中耗盡精力,最終一事無成。
熱播劇《蠻好的人生》中,薛曉舟就是典型的“空想家”。
他手握家族遺產和創業資源,本可以大展身手,卻總沉迷于制定宏大的商業計劃,每年更新十幾版PPT,甚至雇傭專業團隊制作市場分析報告。
當同行競品快速落地搶占市場時,他仍因“數據模型不夠精準”“合伙人背景不夠光鮮”等理由拒絕行動。
最終,競爭對手憑借粗糙但迭代迅速的產品成為行業黑馬,而他囤積的數十份商業計劃書淪為廢紙,家族企業也被迫清算。
破產后,面對助理的質問:
“您到底在等什么?
等市場給您發邀請函嗎?”
薛曉舟仍在“堅持”,“我在等一個萬無一失的機會”。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行動癱瘓”,指的是那些:越想周全,越不敢動的人。
一個人如果過度追求計劃的可實行性,往往會被自己的過度思考所束縛,最終錯失良機。
當你說“等我準備好再開始”時,往往意味著永遠開始不了。
人生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真正的方向都是在行動中不斷試錯找到的。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最初做郵箱時,每周迭代一個版本;
小米手機前幾代也因發熱嚴重飽受詬病,但雷軍依舊堅持邊賣邊改進。
發現沒,那些真正做成事的人,從不怕開頭不完美。
因為他們明白: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行動比計劃更關鍵。
要知道,所有完美的答案,都誕生于不完美的開始。
能為人生改命的
是有沖破“能力繭房”的執行力
不知你身邊有沒有這兩種人?
第一種是遇到問題就習慣說:
“我不會,沒學過。”
另一種人則是遇到問題會問:
“怎么學?
我現在做。”
前者將自己困在“能力繭房”里,后者卻在不斷破繭成蝶。
所謂“能力繭房”,就是我們用自我設限的思維,禁錮自己。
那些“我只能這樣”“我肯定做不到”的話語,不知不覺間將我們的潛力、可能性與未來吞噬殆盡。
在生活中,這種“能力繭房”也隨處可見。
程序員認定自己只能寫代碼;
家庭主婦默認帶娃就是人生終點;
年輕人把第一份工作當作終身職業……
這些自我預設的邊界,像一根根透明的絲線,在日復一日的“不敢”中編織成扼殺自己的“能力繭房”。
吳彥祖年輕時,也曾是娛樂圈炙手可熱的新星。
當所有人認定“他要當一輩子藝人”時,30歲的他轉身扎進導演工作室。
2006年,他以新人導演身份拍攝《四大天王》,憑借對娛樂圈的敏銳觀察和幕后調研,影片一舉拿下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獎。
后來,他淡出影壇,投資咖啡品牌、創立潮牌、開設設計實驗室,甚至考取飛行執照。
直到最近,他聯合高途集團推出英語課程,84節錄播課中親自設計生活化場景教學,并引入AI學伴“智能阿祖”。
課程上線5天銷售額突破500萬元,打破許多人對他的固有印象。
其實,人生從來沒有固定的劇本。
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領域,缺的從來不是天賦,而是打破“能力繭房”的執行力。
回頭再看那些困住我們的“不能”,不過是紙糊的高墻。
真正的執行力,不是橫沖直撞的豪賭,而是溫柔篤定的自我成全。
它允許你像孩童學步般跌撞,像春蠶食桑般緩慢,唯獨不允許你困在“明天再說”的拖延里。
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成為傳奇。
但至少可以活成自己的破繭者,在“不敢”時邁出半步,在“不會”時低頭學習,在跌倒時帶著傷疤繼續前行。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薩特說:
“人都是自己行動的結果。”
吳彥祖的每一次跨界成長,其實都不算萬事俱備,而是以行動倒逼成長。
他曾坦言:
“如果等所有條件都成熟,我可能還在當建筑師。”
頂級執行力的本質:就是把“萬一失敗”變成“萬一成功”。
愿我們都能成為吳彥祖這樣的人,哪怕50歲,80歲,也要把人生過程進行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