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認知,對于推動世界正確認識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南京大學一支跨學科研究團隊以“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印象”為主題,運用視頻連線、電子郵件往來和實地采訪等多種方式,對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102位國際學者進行了深入訪談。通過細致的數據整理和分析,團隊總結出中國式現代化在國際社會認知中的九大顯著特征。
第一,在世界的注視下,新時代的中國繁榮昌盛、富于活力,處處洋溢著生機。眾多國際學者用“繁榮”“發展”“活力四射”和“生機盎然”等詞匯來形容他們對當代中國的印象。巴西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經濟科學院副教授、拉美地區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伊利亞斯·賈博爾(Elias Jabbour)表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中國在過去70多年間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中國社會安全穩定,民眾生活安寧。中國人民充滿自信,無論在日常交流中還是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時,都展現出無限的活力,彰顯著時代風貌。希臘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教授、國際盧卡奇協會副主席康斯坦丁諾斯·卡沃拉科斯(Konstantinos Kavoulakos)談及自己在中國工作的經歷稱:“我從漫步城市街道與觀光中感受到的是社會的穩定和人們的自信,這種自信在平靜中體現——這似乎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特點。”
第三,數十年來,在創新理念的驅動下,中國積極推進科學技術研究,取得的科技成就給國際學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埃及金字塔政治與戰略研究中心國際關系研究部主任艾哈邁德·坎迪爾(Ahmed Kandil)在目睹中國的發展成就后評論道,“中國已經成為技術、貿易和創新領域的引領者”,“中國式現代化也將對全球技術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和5G通信等高科技領域”。
第四,中國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人民日常生活,充分展示了科技如何為生活賦能。無論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寧靜的鄉村,各類生活設施應有盡有,可隨時隨地滿足民眾的需求。對于訪問過中國的外國學者來說,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完善的基礎設施是他們踏上這片土地時的第一印象。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講師萊昂納多·弗朗切斯基尼(Leonardo Franceschini)觀察到,“中國利用科技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簡化了許多日常事務,顯著減少了時間的浪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政治理論教授、國際知名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學者特雷爾·卡弗(Terrell Carver)認為,“中國高質量的交通和住房等基礎設施,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
第五,在共同富裕理念的指引下,中國在脫貧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正逐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時代課題。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公共政策與國際事務研究所原高級研究員維賈伊·普拉沙德(Vijay Prashad)提到,在過去的十年中,他見證了中國的諸多重大變革,“尤其是兩個方面:首先,不平等程度持續下降。政府實施了多項措施以減少不平等現象。其次,鄉村特色得到了保護。這得益于旨在推動鄉村建設的脫貧計劃”。
第六,今日之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中一個重要且有影響力的國家,正穩步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與此同時,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贏得了眾多國家的信任,成為他們可靠的合作伙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非洲研究專家高暢(Augustin F. C. Holl)表示,“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傳播和平、合作、共贏的理念。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匯聚全球有識之士的積極力量,為我們的后代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七,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持續而強大的動力源泉。諸多學者通過親身經歷和深入研究,探討了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背后的文化基因。意大利薩勒諾大學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教授馬西莫·德·卡羅利斯(Massimo De Carolis)分析道,“‘天下’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國,這種以關懷世界、和諧共處為核心的治理哲學,塑造了中國獨特的現代化路徑”。
結合自己在中國的生活體驗,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阿納托利·貝洛諾什科(Anatoly Belonoshko)說:“對這里的人民而言,團結他們的是一種無私的意志,是為共同利益而奮斗的決心。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受到更多重視;而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感受到彼此如同家人和摯友。因此,他們不僅為自己努力,也為他人付出。”
第八,當代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眾多國際學者認為,由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土化實踐、改革的逐步深化、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構成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面對“世界上究竟可以有多少種現代化”的問題,中國用實際行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南京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康加恩(Kaan Kangal)看來,“中國的現代化模式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經驗”。埃及外交事務委員會主任伊扎特·薩阿德(Ezzat Saad)表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為人類的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九,盡管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但在這風云際會中,國際學者普遍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這種信心不僅源于對中國已經取得的發展成就的見證,更來自中國一以貫之的獨特發展理念。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原總領事夏添恩(Tim Summers)認為,“中國具備繼續推進增長、持續發展和實現現代化的各項條件”。奧地利維也納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學院兼職教授約翰·弗得烈·哈托(Johan Frederik Hartle)通過深入觀察提出,“中國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現代化進程本身的一個范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知曉世界如何認識中國,才能領悟如何讓世界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項目團隊立足文化自信,通過實踐調研描繪中國式現代化的立體印象,思考中國敘事的多元可能,為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貢獻青春力量。
作者系南京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印象——百位國際學者訪談基礎上中國敘事的青年思考”項目組成員,成員還包括李煦成、曲美宣、張博然、王露葭、陶君函、戴諾依、林湘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陳禹同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