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盲目地擁擠在一條路上的時候,你最好停下來環顧看看,尋找一條少有人走,卻一樣可以到達目的地的路。
——坤鵬論
第十三卷第五章(4)
原文:
在“斐多”中,問題這樣陳述——通式是“現是”〈現成事物〉與“將是”〈生成事物〉的原因;
可是通式雖存在,除了另有一些事物為之動變,參與通式的事物就不會生成;
然而許多其它事物(如一幢房屋或一個指環)他們說它并無通式的卻也生成了。
解釋:
在柏拉圖的《斐多篇》中,是這樣闡述這類問題的——通型同是“現是”(現有事物)與“將是”(將成事物)的原因;
然而通型雖然存在,除了另外一些事物為之動變,分有通型的事物就不會生成;
可其他諸多事物(比如一幢房屋或是一枚戒指),我們可以說它們并不存在通型,卻也生成了。
在這段文字中亞里士多德主要批判了理型論的三個問題:
1.通型作為原因的矛盾
針對柏拉圖在《斐多篇》中提出通型是現存事物和生成事物的原因,
亞里士多德指出,通型作為永恒不變的存在,實際上無法解釋具體事物的生成變化。
2.通型理論的實踐缺陷
即使承認通型存在,仍需要其他動力因,比如工匠,才能使事物分有通型而生成,比如床的通型本身不能產生具體的床,需要木匠動手制作。
3.通型理論的邏輯漏洞
許多人工制品(如房屋、戒指)沒有對應的通型卻也能被制造出來,
這說明通型并非事物生成的必要條件。
亞里士多德借此質疑理型論的普遍適用性。
這段批評體現了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根本分歧:
前者強調形式與質料的結合(四因說),后者主張理型世界的獨立性。
亞里士多德認為具體事物的生成需要動力因和質料因,不能僅靠形式因解釋。
原文:
那么,明顯地,產生上述事物那樣的原因,正也可能是他們所說具有意式諸事物之存在〈“現是”〉與其生成〈“將是”〉的原因,而事物也就可以不靠通式而靠這些原因以獲得其存在。
解釋:
在這段話中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對柏拉圖理型論的替代性解釋方案,包含兩個關鍵論證:
1.因果關系的普遍性論證:
他指出,那些不需要通型也能被制造的人工事物(如房屋),其生成原因(建筑師的設計和建造活動)在性質上與柏拉圖所說的“通型作為原因”具有同構性。
這說明具體事物的生成完全可以由現實世界中的動力因(如工匠)和質料因(如木材)來解釋。
2.本體論的經濟性原則:
既然簡單事物(如戒指)的生成不需要假設超驗的通型存在,
那么復雜事物(如生物)的生成也應當適用同樣的解釋原則。
這體現了亞里士多德“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哲學方法論,
反對柏拉圖在可感世界之外增設理型世界的理論冗余。
這個論證標志著亞里士多德“四因說”的雛形,
強調事物生成需要:
質料因(構成材料)、形式因(內在結構)、動力因(作用力)和目的因(終極目標)的共同作用,而非僅依賴柏拉圖的超驗理型。
用更加通俗的話來說就是:
柏拉圖那個“理型世界”的理論有點多余。
就像蓋房子,柏拉圖認為必須先有個完美的房子理型存在,現實中的房子都是模仿這個理型。
但亞里士多德反駁說:
現實中很多簡單東西(比如戒指)根本沒有所謂的理型,但人們照樣能做出來。
這說明制造東西其實不需要依賴什么神秘的理型世界。
真正讓東西產生的原因,其實就是我們看得見的:材料(比如蓋房的磚頭)、工匠的技術、設計圖紙、以及蓋房子的目的。
這些實實在在的因素就足夠解釋事物怎么來的了。
簡單說就是:別把事情搞復雜!
解釋事物的存在和變化,用我們現實世界里的原因就夠了,
完全就沒必要假設一個看不見的理型世界。
就像做菜不需要完美菜譜理型,有食材、廚師和烹飪方法就夠了。
原文:
關于意式,這可能照這樣,或用更抽象而精確的觀點,匯集許多類此的反駁。
解釋:
關于理型,這點可能照此,或是用更加抽象且精確的觀點,匯集眾多此類的反對意見。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