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劉備在徐庶的推薦下,第一次聽說“臥龍”諸葛亮的名字。為了請這位傳說中的奇才出山,他三次冒著風雪前往隆中,最終用誠意打動了諸葛亮。
這段“三顧茅廬”的故事被《三國演義》渲染成千古佳話,卻很少有人說背后發生了什么,就在劉備專注求賢的這幾年里,三位本可改變蜀漢命運的人物,悄然與他擦肩而過。
歷史學家方北辰在《三國名將》中提到:“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導致他對人才的渴求近乎偏執。但當他終于找到諸葛亮時,這種專注反而讓他忽略了其他潛在機會?!边@就像一個人舉著火把在黑夜中尋找珍寶,卻因為火光太亮,沒看見腳邊散落的金子。
其實,放到個人命運的角度來說,諸葛亮注定輔佐劉備的最好人才,因為劉備很隱忍,也甘愿將權力下放,換做曹操或者江東孫吳,可能不會有后來的孔明。
包括當時孔明隆中對的“三分天下”理念,也和劉備心里的構想不謀而合,所以不管怎樣,諸葛亮的出現,注定劉備一定會失去另一些人才,主要在于什么角度看待。
還有,《三國演義》畢竟是一本演義小說,和正史還是有一點區別的。
第一位錯失者:田豫,北疆孤狼的轉身
公元191年,18歲的田豫以“能騎善射”聞名幽州。
當時劉備正擔任平原縣令,田豫主動投奔,兩人一見如故。田豫不僅幫劉備訓練騎兵,還在對抗黃巾余黨的戰斗中屢建奇功。按照《三國志·魏書》記載,劉備曾拍著田豫的肩膀說:“能得子泰(田豫字),如添虎翼!”
但變故發生在公元193年。
劉備接受陶謙邀請前往徐州時,田豫因母親病重不得不返鄉。臨別前,田豫紅著眼眶說:“他日若有機會,必再為主公牽馬!”然而當田豫料理完家事重返中原時,劉備早已帶著諸葛亮去了荊州。
這位后來的曹魏北疆名將,最終成了鎮守邊關的“護鮮卑校尉”,打得烏桓、鮮卑不敢南侵。
假設推演:若田豫留在蜀漢,以他對騎兵戰術的精通,或許能在夷陵之戰中破解陸遜的火攻。
史學家張大可在《三國史》中分析:“蜀漢缺的從來不是謀士,而是能獨當一面的統帥。田豫的軍事天賦,本可填補五虎上將后的斷層?!?/p>
第二位錯失者:陳群,被忽視的治國大才
公元194年,劉備暫居小沛時,遇到了年僅20歲的陳群。這個出身潁川陳氏的年輕人,一見面就提出“屯田養兵”的策略,還幫著整頓吏治。
據《三國志·魏書》記載,陳群曾勸諫劉備:“明公欲成大事,當先固根基,而非四處依附他人?!?/p>
但劉備當時正忙著與呂布周旋,沒把這話放在心上。
更關鍵的是,當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陳群早已被曹操征召為幕僚。后來曹魏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正是出自陳群之手。這個制度雖然飽受爭議,但確實為魏晉維持了百年穩定。
假設推演:紀錄片《三國的世界》第三集提出:“如果陳群在蜀漢,或許能建立比諸葛亮更可持續的治理體系。諸葛亮事必躬親導致蜀漢人才斷層,而陳群擅長制度設計,這正是蜀漢最需要的?!?/p>
試想,若蜀漢有一套完善的選拔制度,或許不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窘境。
第三位錯失者:牽招,趙云之外的常勝將軍
公元200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后逃往河北,遇到了正在袁紹帳下的牽招。
兩人同床夜談時,牽招提出“聯合烏桓以抗曹”的戰略,讓劉備驚為天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牽招碑》記載,劉備離別時拉著牽招的手說:“恨不能與君共圖大事!”
但歷史開了個殘酷的玩笑。
當劉備在荊州站穩腳跟時,牽招已成為曹操麾下威震北疆的“護烏桓校尉”。他鎮守邊關二十余年,外族“望其旌旗而退”,堪稱三國版的“長城”。
假設推演:易中天在《品三國》中感慨:“蜀漢北伐最大的難題是糧草運輸。牽招長期在北方作戰,最擅長的就是解決后勤問題。”若他能加入,或許諸葛亮不用在五丈原“夙夜憂嘆”,而是真有可能“北定中原”。
歷史沒有如果,但教訓值得深思
當我們為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嘆息時,也該看到歷史選擇的另一面:劉備得到臥龍的同時,命運的天平也悄悄拿走了三塊砝碼。
田豫、陳群、牽招后來都成為曹魏柱石,這三人恰巧對應著蜀漢最致命的三個短板,缺乏騎兵統帥、制度僵化、后勤薄弱。
正如《三國志研究》期刊2020年刊載的論文《蜀漢人才困境再探》所說:“諸葛亮的光芒太過耀眼,反而讓蜀漢形成了‘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生態。”
這三位錯失的人才都與劉備有過深度交集,他們本可以成為“關張趙”之外的另一種可能。
但歷史就是這樣:當你全神貫注追逐月亮時,可能會弄丟懷里的星星。
參考文獻
1. 陳壽. 《三國志》. 中華書局, 1959.(原始史實依據)
2. 方北辰. 《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人物評價引用)
3. 易中天. 《品三國》.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6.(戰略分析參考)
4. 張大可. 《三國史》. 華文出版社, 2003.(歷史推演依據)
5. 央視紀錄片《三國的世界》第三集. 中央電視臺, 2018.(紀錄片觀點引用)
6. 羅貫中. 《三國演義》.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文學化敘事對照)
7. 裴松之. 《三國志注》. 中華書局, 1959.(補充史料來源)
8. 王仲犖. 《魏晉南北朝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制度背景參考)
9. 《牽招碑》拓片.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東漢建安年間.(可能存在不確定性)
10. 李開元. 《劉備傳》.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5.(人物關系考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