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的塑造下,姜維是“幼麟”,是諸葛亮傾心培養的接班人,以至于有人都認為諸葛亮死后,蜀漢大權就是姜維在掌握,把蔣琬、費祎都忽略了。歷史上諸葛亮去世,繼任的是蔣琬(234-246年),然后是費祎(246-253年),最后才是只有軍權的姜維。
那么歷史上姜維有沒有“九伐中原”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全部統計的話,姜維“北伐”的次數恐怕還不止九次,“九伐”只是小說里的一個概述。姜維的北伐主要進攻隴西,勝敗皆有,最輝煌的一次當屬洮西大捷,是蜀漢北伐殺敵最多的一次。
曹魏權力交接之際
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設定,北伐是等待“天下有變”,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曹丕死后,曹叡剛即位不久的228年。姜維深得諸葛亮的用兵思路,所以他也選擇了“天下有變”的時機,也就是公元255年。
公元255年春季,曹魏大將軍司馬師病逝,其弟司馬昭接任大將軍輔政。姜維聞知司馬師病逝,認為有機可乘,于是在當年的夏季,率領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馬攻打魏國。熟悉這段歷史的都知道,司馬師是死在平定毌丘儉淮南二叛之后。
雖然司馬師成功平定樂毌丘儉、文欽之亂,但由于自己帶兵出征,眼上的瘤子剛剛割掉,再加上文鴦的沖陣驚嚇,所以司馬師都沒能回到洛陽,在許昌就死了。魏帝曹髦抓住機會,本想趁機奪回權力,讓傅嘏帶兵回京,司馬昭留守結果被識破,無奈之下默認了司馬昭繼掌權力的事實。
盡管如此,但其實曹魏政局處于權力交接之際,而且剛剛經歷淮南二叛,所以姜維選的時機可謂恰到好處。而且曹魏鎮守隴西的將領也處于交接狀態,255年2月郭淮去世,陳泰接替郭淮鎮守雍涼,而沒有軍事經驗的王經出任雍州刺史,這都為姜維的大勝埋下了伏筆。
戰役經過
姜維為迷惑魏軍,假裝將率軍分三路向祁山、石營、金城攻來的消息放出。魏國新上任的雍州刺史王經聞知后,急忙向征西將軍陳泰匯報,并認為應該搶占有利地形并分兵迎擊姜維。陳泰認為姜維不會分數路而來,令王經守在狄道,自己守在陳倉以防萬一,并授予王經雍州部隊的指揮權。
八月,姜維到達枹罕擊敗王經部署于此的前部,隨后向狄道進軍。王經得知后,急忙率領主力部隊于洮西準備迎戰姜維。王經效仿韓信,將部隊背水列陣,意圖激勵士兵從而達到擊敗姜維的打算。
沒想到王經畫虎不成反類犬,姜維從容應對,指揮蜀軍大破魏軍,魏軍軍無斗志,因為背水列陣導致無路可退,被逼入洮水者無數,王經見局勢無法掌控,只能率領殘部萬余人退守狄道。姜維繼續率領蜀軍圍住狄道攻打,王經率領魏軍死死頂住姜維攻擊。
王經在洮西的慘敗導致洛陽也發生了一些震動。鄧艾等人趕往西線支援,司馬家資格最老的司馬孚統領關中的軍隊,作為隴西的后援。曹魏西線總司令陳泰,拒絕了鄧艾穩守的建議,派兵進入高城嶺,夜里偷偷登上狄道東南的高山,點起烽火,吹起號角。狄道城內的魏軍守兵看見援軍已到,士氣倍增。
姜維看援軍來得這樣快,以為魏軍有奇謀,加上自己率領攻打狄道的蜀軍是輕裝上陣以及征西大將軍張翼死諫,于是撤軍退走鐘堤,狄道之圍遂解。陳泰慰勞將士,加強城防工事,增添防守兵力后,率軍駐扎在上邽。
洮西大捷的影響
洮西之戰中,曹魏損失的兵力數以萬計,這絕對是蜀漢北伐以來絕無僅有的大勝。諸葛亮五次北伐,最大數量的消滅魏軍的戰役應該是第四次北伐中的“甲首三千”。西晉人段灼對“洮西之戰”的評價為“二州危懼,隴右懔懔,幾非國家之有也。”
在這次戰役中,由于陳泰的錯誤估計,讓王經獨自對抗姜維;王經的貿然出城,并且渡過洮水,導致軍隊正面被姜維擊潰,后撤時又受到洮水的阻隔,損失慘重。在“洮西之戰”中,姜維雖然沒有奪取土地,卻極大數量消滅了曹魏布置在隴西的有生力量。
洮西之戰后,西北羌戎之地的少數民族更加蠢蠢欲動,魏國于雍州境地的民眾甚至還有出現因為惶恐而投靠姜維的。魏帝曹髦被迫在一個月內連續下了三道圣旨來平復戰后的雍州問題。陳泰和王經作為責任人全部調回了朝廷,失去了兵權,征西將軍由原安西將軍鄧艾接任。
這場大勝是姜維多次北伐唯一一次大勝,也是蜀漢北伐殺敵最多的一次,可以說是蜀漢最后的輝煌!然而,這場大勝雖然前所未有,但卻難以改變魏強蜀弱的根本格局。之后姜維面對鄧艾,總是很難占到便宜,幾次出兵多是徒勞無功,此消彼長之下,蜀漢八年之后難逃滅亡。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何茲全《三國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