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軾,曾寫過一篇《赤壁賦》,這是一篇被收錄到語文課本中的精品文章。
蘇軾其實很喜歡三國歷史,這一點從他的作品里便能看出來,他不光是寫了這篇《赤壁賦》,還寫過一篇《諸葛亮論》。
他甚至還專門寫過一首諷刺蜀漢勢力的詩,名為《張飛傳》。
虛假蜀漢
劉備反劉璋這件事,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演義里,都是劉備的黑歷史。
因為劉備在之前明明承認過,自己不忍心搶奪同宗基業,但是他卻趁著給劉璋打援的時候,出兵攻占了益州。
劉璋也是姓劉的,關鍵他父親還是“廢史立牧”的劉焉,他們可是正兒八經的漢室宗親。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朝綱禍亂,正是劉氏宗親該站出來的時候。
不管是哪位劉氏宗親,只要姓劉就行,因此劉備當時說的那句“不忍奪同宗基業”,其實是很合理的。
畢竟他們都姓劉,大家都站在正義的一方,無論是誰成為強大的諸侯,都是在復興漢室。
雖然最后的結局可能不相同,但是誰也看不出來。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說,劉備侵占劉璋的益州,都是一次“不義之舉”。
因此蘇軾在《張飛傳》的第一句便寫了“先主反劉璋,兵意頗不義”。蘇軾上來就說他們這是興不義之兵,看來后面也是沒啥好話了。
在蘇軾眼中,諸葛亮其實就是比較厲害的謀士,蘇軾是宋朝人,他看諸葛亮的時候,可沒有《三國演義》的濾鏡。
在蘇軾寫的那篇《諸葛亮論》中,他其實就挺看不上諸葛亮,他認為“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蘇軾也認為孔明是“仁義欺詐”,與劉備的性格倒是很相似。
不過在這首詩里,蘇軾倒是沒有直接說出來,他在表面上還是認同諸葛亮為豪杰的。
但是諸葛亮幫劉備打益州這件事,并不是一個豪杰該做的事。
這便是蘇軾的第二句:“孔明古豪杰,何乃為此事”。蘇軾的意思就是,我覺得你孔明是個豪杰,但是你怎么能干出這樣的事來呢?
第三句“劉璋固庸主,誰為死不二”,這一句便開始引入正題了,劉璋固然是一個無能的主公,但是依然有人愿意為他而死,不懷二心。
那么這個忠于劉璋的人是誰呢?
由此也就引出了第四句“嚴子獨何賢,談笑傲碪幾”,這里的嚴子指的就是嚴顏。
這首詩叫《張飛傳》,但是全詩都沒有提到張飛,那張飛藏在哪里了?
其實張飛就藏在這個嚴顏的典故之中。
斷頭將軍
嚴顏是益州劉璋手下的巴郡太守,治所位于江州縣。在《三國演義》嚴顏有不少的戲份,但是在歷史上的嚴顏其實就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在建安十六年的時候,劉璋派人去荊州找劉備幫忙。
由于曹操在赤壁戰敗,他不得不將目光放在更好打一些的漢中地區。
而漢中的張魯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也將目光放在了益州劉璋身上。
其實劉璋并不是誰都打不過,他手下的人也是要武力有武力,要智力有智力,但是劉璋自己沒有膽量,他就是覺得自己打不過,只好把威名遠揚的劉備給請來。
當時請劉備的時候,嚴顏就非常不樂意,他認為現在請劉備來幫忙,無異于坐在深山之中,放出一只老虎來保護自己。
雖然有用,但是沒準哪天這只老虎就會弒主。
嚴顏的這番抗議并沒有改變劉璋的想法,劉備還是來了。
而事實也正如嚴顏所料,劉備以龐統的死為理由,向劉璋宣戰,同時諸葛亮等人也從荊州趕來幫忙。
劉璋手下的人根本攔不住他們,這一路上他們就沒打過幾次仗,這些守城的將領全都是直接開城投降的。
但是當張飛等人來到嚴顏鎮守的江州時,嚴顏關死大門,拒不投降。張飛只好帶兵強行攻打城池,迫嚴顏投降。
其實也不一定是強行攻城,但是破城的過程并未在《三國志》中表現出來,只好默認他是強行打下來的。城破之后,張飛率軍進城,活捉了嚴顏。
演義里的張飛并不是直接攻城,而是“略施小計”將嚴顏騙出城外,將其生擒活捉。
總之,嚴顏是被張飛給抓到了,被抓到的嚴顏依然不投降,寧死不降。
張飛問他:“看到我大軍前來,你明知這小城池抵擋不住,為什么不投降?”
嚴顏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腰桿子依然硬,他直接指責張飛,說張飛他們沒道理,跑過來侵占益州的土地。
然后他也不想跟張飛多說,直接就說“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意思就是說,你就算砍了我的頭,我也不投降!
張飛的脾氣本來就不好,嚴顏這么一鬧,氣得張飛直接讓小兵把他拉出去砍了。
然后嚴顏就說出了那句讓他名垂千古的話:“斫頭便斫頭,何謂怒邪?”
都死到臨頭了,嚴顏依然這么硬,這一句“砍就砍唄,你急什么?”直接把張飛的怒氣給說沒了。
張飛也被嚴顏的豪氣打動,于是便親自為他松綁,并且將其奉為上賓。
嚴顏這種不肯低頭的老人,就是喜歡“吃軟不吃硬”,他們不可能低頭,但是說兩句好話也就過去了。
嚴顏歸降于張飛之后,便從史書上消失了,之后再也沒出現過。
一塊石碑
后邊這三句,就全都是抒情了,蘇軾應該是在一塊石碑上,看到了嚴顏的故事,所以他才會說“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淚。”
而且這塊石碑不光是他看到了,他弟弟蘇轍也看到了。在蘇轍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這件事,還說了很長一段話。
可見蘇家兄弟是真的喜歡嚴顏這樣的人,他們對于嚴顏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也是深感觸動。蘇軾這一生之中,一直在“斗爭”,但是結果卻不容樂觀。
一直在走南闖北的蘇軾,其實也是一個不愿屈服的“斷頭將軍”。
不過宋朝文官自帶一張“免死金牌”,他不可能被砍頭。
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能感受到的只有蘇軾對嚴顏的尊敬,至于其他的內容,實在是不太好推斷出來。
因為這首詩出自蘇軾的詩集當中,我們根本無法通過時代背景來分析內容。
蘇軾當時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在家賦閑,還是在被貶的路上,我們不得而知。
因此,我們也就無法推斷,蘇軾寫這首詩只是為了抒情,還是為了影射一些東西。
不過有意思的一點是,這首詩明明一直在寫嚴顏的事,但是蘇軾卻給它命名為《張飛傳》,這是什么意思?難道蘇軾是在告訴我們,在這件事情里,張飛其實比嚴顏更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