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山東省教育廳 山東省文明辦 山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山東省婦女聯合會關于開展2024“尋找智慧家長家教好故事”工作的通知》的相關工作要求,各市教育局、文明辦、婦聯、關工委積極推薦、認真組織,經省級評審最終確定“智慧家長家教好故事”100個,現將優秀案例進行展播。
家有正氣,家有愛意
劉懂家教好故事
李鎮西校長曾說過一番精辟至極的話:“我們提到一個孩子的好壞,不會問這孩子的班主任是誰,只會問這是誰的孩子。”
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但 是父母的影響力卻是一輩子的。我們不僅是孩子的引路人,更是孩子性格、習慣乃至未來方向的塑造者。
家聲不墜惟修德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道風景線,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 著孩子。因此,我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作用。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我們為孩子做好榜樣,發揮了榜樣的作用。
首先我們得成為自律的父母。如今手機走進每個人的生活,有時我會命令孩子“別看手機”,結果她用一句“你們怎么看”將我們懟得啞口無言,此時我們意識到要做一個自律的父母。孩子學習時我們盡量不看手機,我看看書、喂喂魚、買買菜。孩子的媽媽就收拾衣物、打掃衛生、做做美食。總之我們不誘惑孩子。孩子睡眠時我們也做到不熬夜,不然她看到我們臥室的燈還亮著,就有了熬夜的理由。
其次我們得成為豁達的父母。有時在生活中我們會因為對錯得失而爭吵,孩子也會沖著我們喊“別說話”,這時我們意識到輸了感情贏了世界又能怎樣。所以在后來的日子里 “對不起”“謝謝你”充盈在耳畔,孩子也學會了感恩、誠信、善良等。
人品最高是讀書
俗話說,育人先育德,育兒先育己。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 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有時我為孩子解決了一道數學題,她就會由衷地豎起大拇指,夸我“牛”。我為自己能為孩子排憂解難而感到快樂,同時我也意識到自己只有不斷進步,才能和她同行。身教,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卻遠勝孩子在學校里學到的所有知識。我們努力上進,孩子就會勇敢逐夢。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2024年9月,孩子參加了研學活動,為期三天的研學讓她開闊了眼界,與她同宿舍的德州的孩子讓她震撼,讓她了解從未聽說過的領域,讓她意識到了自己的淺薄,意識到了學無止境,意識到了讀書是有用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孩子說:“我覺得我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我想,這就是內外力結合的力量吧!
幸福成長是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用心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被愛圍繞。”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無聲的愛。長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變得敏感、自卑與膽怯。相反,那些有父母陪伴的 孩子,他們大多是自信、樂觀與開朗。
簡而言之,父母的陪伴與愛,決定著孩子的人生底色。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不在于掙了多少錢,取得怎樣的成就。而在于有沒有給予孩子,真正高質量的陪伴和量力而行的付出。我們夫妻倆也有自己的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也不是很多,但是哪怕每天只有10分鐘,我們也要做到全心全意,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關注。我們有時和孩子一起讀一個故事,有時和孩子分享今天有趣的事情,有時和孩子一起攻克作業上的難題,有時和孩子一起玩游戲。窮養富養都不如陪伴。真正的教育, 一定是從陪伴開始的。
消除隔閡是溝通
溝通是最好的良方。很多親子矛盾,往往是由于溝通不到位造成的。有效溝通是親子關系和諧的橋梁。好的親子關系,需要多溝通,溝通是傾聽孩子的心聲,積極引導孩子;溝通是換位思考;溝通是解決問題。有時,我們的孩子也會有情緒,會發脾氣。之前我看到她這個樣子就會跟她理論,結果自己生了一肚子氣。后來我終于明白,孩子只是發泄情緒,在這種情境下,我們不需要講理,只需要打開我們的耳朵,聽一聽孩子的聲音。“先同理情緒,再討論問題”是緩解情緒的良方。這種用心感受的尊重,才能使我們的說 教變得有意義,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
教育孩子,是我一生的事業!我要帶上孩子一起出發,我不在乎目的地,我只在乎陪 伴我們的你!
工作單位:寧津縣第一實驗中學
推薦單位:德州市教育局
以身作則,用愛陪伴
劉吉蘭家教好故事
古話說的好,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言傳不如身教,作為孩子們的媽媽,我一直認為教育是一個非常有難度的課程,它的實質就是一個家長修身養性的過程。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孩子上小學以前我是全職在家帶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覺得陪伴十分的重要,有句話叫做“3歲看大,7歲看老”。所以3歲之前的孩子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家長的陪伴給他足夠的安全感,他會感到快樂,性格也會隨之變得樂觀開朗,一個孩子如果從出生開始就能得到好的陪伴和教育,那么他的性格會比其他孩子樂觀開朗,自信許多,這也是我堅持做全職媽媽的重要原因。
我家的兩孩子相差2歲半,當聽到身邊很多二胎家庭因為如何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時,我家卻沒有出現這種孩子之間的“拳打腳踢”的現象,兩孩子怎么平衡好關系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家長要當旁觀者。如果兩個孩子產生矛盾家長不要第一時間沖到前線,要把自己當做一個旁觀者和調節者,不要參與進去,如果家長總沖在第一線,對于兩個孩子長期不利。
2.給予孩子同等的愛。所謂的同等的愛不是買了一模一樣的玩具,其實孩子們爭搶的不是那一個玩具,而是物質背后父母給予的關注和疼愛,家長需要做的是同樣關注和陪伴兩個孩子,而不是什么東西都買兩份。
3.鼓勵孩子之間積極表現。家長在兩個孩子之間要有一些積極的互動表現的時候,尤其是老大幫助了弟弟妹妹的時候我們要表揚老大,鼓勵老大,因為這對于兩個孩子的良性相處可言十分重要。
4.教會孩子謙讓。告訴老大愛護弟弟妹妹是一件自豪的事,這樣的哥哥或姐姐是優秀的,同時跟老二講一些傳統故事,讓老二要尊重愛護自己的哥哥姐姐,不可以只教育老大謙讓老二,要教會兩個孩子共同謙讓。
5.給孩子提供獨處的空間。感情都是在互相陪伴中培養的,孩子之間也是,我們平時可以多制造一些兩個孩子獨處的時間,讓她們共同玩耍,共同克服困難,當然在獨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矛盾,但只要不是大問題,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我們家長可是適當引導。
現在大多數家長看孩子就是給孩子一個手機,然后家長自己一個手機兩人互不打擾各玩各的,全職媽媽的那幾年,我沒有給孩子們養成看手機的習慣,而是放下手機去陪伴孩子們,以身作則的去引導孩子。
我陪伴孩子們騎車,姐姐騎自行車,弟弟騎三輪車,姐弟倆在安全的馬路上騎行,而我陪在他們身邊散步,學騎車有摔跤的時候,我會跟孩子們說沒關系,慢慢來,不要怕,只要堅持每天練習會學會的慢慢的孩子們學會做一件事只要堅持就會成功。
我陪孩子們去圖書館看繪本,剛開始一個字一個字手指著讀給孩子們聽,孩子們的眼睛追隨著我指尖的字,就這樣一讀就是三年多,后來我發現孩子們沒有上小學就認識了很多字,當我驚訝的問她們怎么會認識這些字的時候孩子們告訴我是在繪本書我指的時候記住的,再后來孩子們大了養成了愛看書的好習慣,每天晚上兩個孩子都會捧著書看,有的時候是各看各的,然后姐弟倆各種分享自己看的書里精彩的內容,有的時候兩人會共看一本書,討論里面的精彩內容,就這樣我的孩子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
我會陪孩子們去戶外,去海洋館,認識各種各樣的海洋動物。帶他們去科技館學習各種科學原理技術發展,了解科學知識和技術應用。我和孩子們去黃河邊撿垃圾,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和不易,懂得環保的重要性。我帶著孩子們去老年公寓看望老人,給老人送食物,陪老人們聊天,讓孩子們明白“百善孝為先”的道理。
有了多次關愛社區老人的經歷,我發現慢慢的孩子們變得既懂事又善良,姐姐在景區遇到撿礦泉水瓶子的老人,會給老人送去食物和水,弟弟在下雨天看到沒有打傘排隊等公交車的老人會把自己的傘撐到老人頭上,在疫情期間姐弟倆用自己的壓歲錢給醫護人員買水,冬天給醫護人員送去暖手寶……
很多父母每天都在給孩子講道理,立規矩,進而忽略了“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言傳”不如“身教”,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要自己做到,每當我們責怪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如先反思自己,到底有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
工作單位:陽藝文化藝術中心
推薦單位:濱州市教育局
本文編輯:鐵扇公主
責任編輯:林美妮
山東教育發布 |
| | | |
投稿/新聞線索/爆料視頻
一經采用將獲得線索獎勵
點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