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二戰期間,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們像是坐上了火箭,晉升速度快得讓步兵師的軍官們看得眼紅。
隆美爾,1940年還是第七裝甲師的師長,短短兩年后就成了元帥。
蘇聯的費多連科,原本只是個坦克團長,戰爭結束時已經是蘇軍元帥。
希特勒給出的最高級勛章——騎士橡葉勛章,27個人拿到,其中10個是裝甲部隊的指揮官。
這不是偶然,而是戰爭形態決定的結果。
德軍的裝甲師作戰能力遠超步兵師,這是個事實。
步兵師的進攻寬度通常在3公里左右,而裝甲師的一個加強營的進攻距離就能達到25公里。
法國戰役中,古德里安指揮的三個裝甲師突擊正面20公里,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即便裝甲師受損嚴重,仍然要負責16至20公里的戰線。
這種戰斗力的懸殊,讓裝甲師的指揮官們在戰場上大放異彩,戰果最豐富,晉升最快。
裝甲部隊的優勢,首先來自速度。
坦克一天的機動距離,比步兵步行一周的行軍距離還遠。
進攻時,坦克集群突入敵陣,迅速撕開缺口,步兵跟不上,戰果自然就是裝甲部隊的。
德軍作戰條例明確規定,裝甲排最小陣地寬度不小于200米,一個裝甲連的防御陣地寬度是1000到1500米,縱深500米,已經接近步兵營的防御規模。
而一個裝甲營的防御寬度可以達到5公里,縱深3公里,這意味著同樣的防線,裝甲部隊能覆蓋更大范圍,減少了兵力消耗,提高了防御強度。
其次,火力決定了一切。
二戰時期的坦克火力早已遠超普通步兵的輕武器,裝甲部隊在遠距離上就能對敵方形成壓制,步兵師則要等到接近敵人后才能展開有效攻擊。
德軍在進攻時,裝甲部隊采用V字形或倒楔字隊形推進,每5到10公里設定一個中間目標,分解作戰任務,確保推進穩定。
這種作戰方式,既能保證攻擊的持續性,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坦克的機動力和火力優勢。
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于突破能力。
在東線戰場,蘇軍最初的戰術并不符合實戰需求,步兵師進攻寬度過大,導致突破力不足。
但在與德軍的反復較量中,蘇軍迅速調整,步兵師的進攻寬度縮小到3公里內,甚至更少,以確保突破的成功率。
在斯摩棱斯克戰役中,蘇軍以5到6個步兵師編成集團軍,每個集團軍的突破區域僅10至12公里,確保了突破的密度和強度。
而裝甲部隊則不需要如此密集的兵力配置,依靠自身的機動力和火力,就能在更大范圍內作戰。
裝甲師的突破能力,使得它們在戰場上成為箭頭部隊。
無論是蘇軍還是德軍,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往往沖在最前線,承擔最艱巨的作戰任務,戰果最明顯,功勛最突出,晉升自然最快。
這一點,連英美盟軍都看在眼里,戰后開始調整自己的部隊編制,力求讓裝甲師與步兵師的比例接近1:5,以提升整體的進攻能力。
這場戰爭不僅改變了戰術,也改變了軍隊內部的晉升規則。
在槍炮聲中,真正決定一個軍官能走多遠的,不僅僅是資歷和背景,更是他所指揮的兵種。
二戰的戰場上,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們,憑借速度、火力和突破能力,成為了戰爭的主宰者。
而那些還在步兵部隊里摸爬滾打的軍官們,只能望著裝甲師的同行們一路高升,徒嘆奈何。
有人說,戰爭是一場資源的較量,但更是一場速度的游戲,在這個游戲里,裝甲部隊永遠是沖在最前面的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