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食堂飯菜飄香,居民以實惠的價格享受可口的菜肴;設備升級的活動室里,舞蹈愛好者們翩翩起舞;四點半課堂里,孩子們不僅可以獲得作業輔導,還可以開展體能游戲……在甘井子區,一幅幅“幸福新社區”的美好畫卷正緩緩展開。
坐標:南關嶺街道佳成社區
全齡友好,構建15分鐘幸福生活圈
5月20日上午不到11點,甘井子區南關嶺街道佳成社區食堂內就排了長隊,這天是社區食堂開業首日,八葷八素十種主食供不應求,用餐區70個餐位基本滿員,廚房里,廚師不停地揮動著炒勺“補貨”。豐富的菜品,十幾元的價格,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嘗鮮。“三個菜才10元,我一掃而光,味道非常讓人滿意。”社區居民孫義華高興地說道,社區有很多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中午和晚上吃飯是個難題,食堂的開業給他們帶來了很大便利。據了解,該食堂總建筑面積326平方米,包括156平方米的標準化操作區和170平方米的就餐區,配備適老化餐桌椅、防滑扶手、無障礙潔具等設施,滿足老年群體用餐需求,并給予60周歲以上老人用餐優惠。除了堂食外,還提供送餐、宴請、共享廚房等多種服務。
該社區食堂是南關嶺街道首個社區食堂,也是甘井子區“幸福新社區”建設的一大亮點。據佳成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主任高政介紹,佳成社區共有居民4451戶,其中“一老一小”占比達50%左右,在“幸福新社區”建設前期,社區通過入戶調查、問卷調研、居民議事會等形式,實現居民需求調查全覆蓋。很多居民反映希望在轄區建設社區食堂,并配套建設養老、育兒、文化交流、綜合活動為一體的全齡友好型服務陣地。因此,社區以“老有頤養,幼有善育,新有暖依”為目標,整合養老中心、社區食堂、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樂佳園”項目,為居民精心打造15分鐘幸福生活圈。
在全新打造的黨群服務中心內,記者看到,老人們可以在舞蹈活動室、棋牌娛樂室等區域開展多元文體活動。6歲以下的兒童可以和父母在兒童手工室里度過快樂的親子時光。四點半課堂為小學生提供課業輔導及多彩活動,青年人可以在24小時開放的共享自習室為自己充電,壓力大的上班族還可以在心理咨詢室接受心理疏導。不同年齡段的居民都能在這里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空間。此外,依托大連市首家省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示范中心,社區居民還可以享受多種養老模式。
坐標:機場街道藍天社區
深挖潛能,激活志愿服務力量
20日上午,機場街道藍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活動室內,穿著統一服裝的舞蹈班學員們正翩翩起舞,另一間活動室里,居民們正在書法老師的指導下揮毫潑墨。他們中的很多人既是“幸福新社區”的受益者,也是建設者。
同樣作為“幸福新社區”建設的試點社區,藍天社區今年進行了社區設施改造和環境優化。“我們充分聽取了居民意見,為活動室加裝了音響設備、投影儀,采購了演出服裝和文具用品,還配備了血壓儀、血糖儀等醫療設備。”機場街道藍天社區黨委書記孔德營說道,社區發掘有特長的志愿者,開設書法、舞蹈、合唱、智能手機教學等課程,轄區230余名老年居民組建固定活動團體,定期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參加活動,這些居民也成為社區志愿服務的新生力量。
據了解,藍天社區現有常住居民7000余人,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占社區常住居民總數的24.9%,社區充分挖掘老年志愿服務資源,組建衛藍志愿服務隊。“今年,我們的志愿者隊伍從100多人擴充為300多人,人員構成由原先的以共建單位志愿者為主轉變為社區居民為主。”隨著人員發展壯大,衛藍志愿服務隊建立了黨支部,成立理論宣講、環境維護、矛盾調解、醫療咨詢、文體活動、愛心幫扶六個志愿服務小組,組團式、專業化、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
與此同時,藍天社區以推進“幸福新社區”建設為契機,打造“暖情家園”黨建品牌,形成社警軍企民“五方聯動”的助老服務組織體系,圍繞親情關懷、生活關懷、健康關懷、困難關懷,開展走訪慰問、家政服務、上門義診、扶貧幫困等服務,2024年以來,為行動不便老年人上門義務理發130余人次,提供助浴、助潔、跑腿代寄代領代辦等家政服務380余次,為轄區65歲以上老人義診和體檢1500余人次。“未來,我們還會定期開展志愿服務大集,為居民提供修腳、理發、義診活動。利用新采購的投影儀,在各個小區輪流開展電影放映活動,讓更多居民享受‘幸福新社區’建設成果。”
坐標:紅旗街道親親家園社區
精準服務,解決民生難點痛點
當前,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養狗,但隨之而來的不文明養犬現象也屢見不鮮。在錦繡暖山小區,就有不少居民投訴養狗不清理糞便的問題。今年3月,紅旗街道親親家園社區積極聯合轄區紅色黨建聯盟成員單位——錦明物業公司,為小區購置了30個寵物拾便器和3個便便箱,并由物業及時為便便箱補充廢舊報紙,同時加強寵物糞便清理頻次。社區還組建了“愛寵聯盟”文明養寵志愿服務小隊,印發宣傳單,引導小區居民文明養犬。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小區環境明顯提升,居民關于養犬的投訴也逐漸消失,鄰里之間關系更加和睦。
據了解,在建設“幸福新社區”的過程中,親親家園社區突出黨建引領作用,建立社區大黨委。吸納紅色物業、黨建聯合體、學校、企業單位等創建紅色黨建聯盟,實現黨建主體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年均解決民生問題213件。
與此同時,社區在服務“一老一小”和“一青一特”方面下足了功夫。親親家園社區黨委書記李瑤表示,為解決雙職工家庭的后顧之憂,從去年暑假開始,社區就開設假期托管班,由持有教師資格證且具備相關經驗的工作人員,免費提供英語課、美術課輔導,幫助孩子們度過一個充實的假期。在服務老年人方面,發動轄區企業、商戶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公益問診、按摩等服務。聚焦大學生就業需求,為青年提供社區的實習崗位,引導他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積累社會經驗,更快地融入社會。打造“家門口就業驛站”,開展春風就業招聘會,鏈接12家企業資源,幫助居民實現再就業。聚焦服務特殊群體,建立殘疾人、低保戶、失獨家庭等群體動態臺賬,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
“今年我們在前期調研新就業群體需求的基礎上,決定在轄區兩個小區各打造一個騎士驛站,為外賣小哥提供如廁、充電、打復印、閱讀、飲水等十項便民服務。”李瑤說道。這些精準服務項目,有效解決了居民在養老、育兒、就業等方面的民生痛點,讓居民切實感受到“幸福新社區”建設帶來的實惠和便利。
由點及面,逐步推廣“幸福新社區”
據甘井子區委組織部分管負責同志介紹,甘井子區將“幸福新社區”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堅持示范先行,由點及面的原則,首批確定了13個試點社區,按照“一社區一品牌”的要求,著力打造一批黨群連心、環境宜居、鄰里和諧、治理精細、服務完善的“幸福新社區”樣板。
為切實提升社區建設水平,持續增強居民的幸福感,甘井子區委組織部制定《關于開展“幸福新社區”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試行)》,細化五大方面11條具體工作舉措。牽頭成立了由18家區直單位共同參與的協調工作組,明確職責任務,推動更多政策、資源沉向社區。統籌省、市、區管黨費和相關部門專項資金,累計投入200余萬元,圍繞“一老一小”群體的實際需求,優化完善社區食堂、日間照料、兒童托管等服務場所,讓群眾感受到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堅持區、街、社區三級上下聯動,項目化、清單化、工程化推進各項工作任務落地見效。“今年,重點建設的辛寨子街道和合居社區、南關嶺街道佳成社區2個市級‘幸福新社區’示范點已正式投入使用。接下來,將適時組織拉練觀摩,總結交流相關經驗,進一步提升全區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水平。”
半島晨報、39度視頻 首席記者黃鳳桐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