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5月27日電 (記者 陳靜)27日,一座見證解放上海烽火歲月的碉堡以及彭浦新村歷史紀念浮雕,在歷經保護性遷移后正式回遷原址。
鋼筋混凝土的碉堡回遷彭一小區。(靜安區新聞辦供圖)
鋼筋混凝土的碉堡靜靜佇立在眼前,歷經歲月的雕琢,墻體已漸漸斑駁,表面的彈痕仍清晰可見,仿佛無聲訴說著76年前的崢嶸歲月。隨著上海的城市更新,遺留下的碉堡已經很少,彭一小區的這座卻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據悉,彭一小區位于彭浦新村地區。
為配合彭一小區舊住房拆除重建成套改造工程,相關部門對碉堡進行了整體切割遷移和加固保護。如今,這座承載厚重歷史的見證物正式宣告“回家”,與新建成的居民樓和諧共生。碉堡的留存,不僅為研究解放戰爭提供了實物依據,更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鮮活載體。
此次回遷的浮雕墻旁,有3個消火栓也吸引了民眾的目光,這是1958年彭浦新村建村時就使用的消火栓。1958年,上海全市水廠聯網,改造管道形成循環網絡管道,當時全市共建有市政消火栓4918只,這3只消火栓一直保存至今。
當日,來自靜安區第四中心小學的思政課教師韓逸楓站在回搬的碉堡前,結合實物與老電影《戰上海》影像資料,給彭浦新村居民、團員青年和小學生代表等近百人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許多同學感嘆道:“以前只在課本里讀到‘解放上海’,今天站在曾經真實的戰場上,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分量。”
浮雕墻刻畫了彭浦新村的前世今生。(靜安區新聞辦供圖)
“彭浦新村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傳奇經歷、光榮夢想的地方。”彭浦新村街道退休干部丁立行站在生動刻畫了彭浦新村前世今生的浮雕墻前,為在場聽眾講述從前的故事。據悉,浮雕墻由8塊浮雕組成。他從“彭浦”地名的由來說起,到民眾經歷的“一·二八”淞滬抗戰的戰火淬煉,再到解放上海的戰役打響、彭浦新村建村等等,講述了彭浦新村民眾歷經風雨,努力建設美好家園的奮斗史。
當天,居民代表們在經過三年多后,第一次踏進煥然一新的家園。“以前一家五口擠在2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下雨天屋頂漏水,廚房、衛生間都要排隊,現在的新房這么寬敞漂亮,真是一個天一個地!”居民趙阿姨感慨萬千。
據悉,作為全上海戶數規模最大、改造難度最高、情況最復雜的舊改項目,彭一小區舊改工程自2021年啟動以來,刷新上海舊改的多項紀錄,惠及居民2110戶。據了解,彭一小區項目的規劃特別強調“留文脈、保記憶”,不僅完整保留碉堡、修復歷史浮雕,未來還將通過社區微更新植入紅色文化元素,讓居民在現代化居住環境中觸摸鄉愁、傳承精神。(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