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居民張翠英和鄰居們走進新彭一小區,見證上海解放戰爭烽火歲月的碉堡以及彭浦新村歷史紀念浮雕,在歷經保護性遷移后回遷原址。
在上海解放76周年紀念日之際,來自靜安區第四中心小學的思政課韓逸楓老師站在回搬的碉堡前,結合實物與老電影《戰上海》影像資料,給彭浦新村居民、團員青年和小學生代表、各界人士等近百人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新彭一小區物業已入駐,7月初交房。
居民們最關心的還是這座見證歷史的碉堡回歸。
張翠英的手機里珍藏這座碉堡的歷史影像。為配合彭一小區舊住房拆除重建成套改造工程,相關部門對碉堡進行了整體切割遷移和加固保護。
張翠英原來住彭一小區30號甲,這座碉堡就在她家樓下,孩子們在這片空地上玩耍,也會好奇地問這座碉堡的來歷。她說,“這是彭一小區唯一一座碉堡,現在新小區建成,見證這座碉堡又回到這里,我們會記住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8塊浮雕之一,上海第一條地鐵開通運營,彭一小區就在地鐵一號線彭浦新村站的邊上。
走進小區,由8塊浮雕組成的、生動刻畫了彭浦新村前世今生的浮雕墻吸引居民駐足。從“彭浦”地名的由來講起,到彭浦民眾身處一·二八淞滬抗戰的戰火淬煉,再到解放上海戰役打響、彭浦新村建村等等,講述了彭浦新村人民歷經風雨一甲子,始終不屈不撓,努力建設美好家園的奮斗史。
浮雕墻旁的3個消火栓也是彭一的老物件,它們是1958年彭浦新村建村時第一代消火栓。1958年,上海全市水廠聯網,改造管道形成循環網絡管道,當時全市共建有市政消火栓4918只,這3只消火栓一直保存至今。
1958年彭浦新村建村時第一代消火栓。彭一小區項目規劃中特別強調“留文脈、保記憶”,完整保留碉堡、修復歷史浮雕。
當天,居民代表還踏進了煥然一新的家園,居民向東才在新房里比劃著家具的擺放位置,站在陽臺前贊嘆景致宜人的小區環境。
作為全市戶數規模最大、改造難度最高、情況最復雜的舊改項目,彭一小區舊改工程自2021年啟動以來,刷新全市舊改多項紀錄,惠及居民2110戶。76年歲月變遷,昔日的解放戰場曾建起過只有勞模、先進工作者才能入住的工人新村,又從破損老舊、煤衛合用、生活逼仄的老公房華麗轉身,化作如今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現代化社區。
陽臺視野極佳,小區環境優美。
居民向東才(左一)和鄰居們在看新房。
居民鄭維嘉每天上下班都要來看一看彭一建設的進度,以前廁所合用、連淋浴器也合用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房子從原來的一樓升級到三樓,幸福指數噌噌往上漲。
原標題:《城事 | 碉堡回遷見證歷史,彭一小區新房7月初交付,幸福指數噌噌往上漲》
欄目主編:張春海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蔣迪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