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不少順風車車主的吐槽:平臺上標著"99%順路"的訂單,實際導航一看,接人得繞30公里山路,送客還要多開半小時高速。這哪是順路?一看超級順路就接了,結果一看分明是"順路刺客"!
有車主遇到總路程就160公里,但需要行駛142公里才能到達乘客終點的訂單,平臺依然敢標"超級順路"。
這些離譜案例讓人不禁想問:平臺的順路度計算,是不是和天氣預報一樣"僅供參考"?
一位車主分享,自己只接90%以上順路訂單,但實際接單后常發現要繞行5-10公里,甚至遇到過"標95%順路,實際多開30公里,價格也才50多"的情況。
更夸張的是,有長途訂單顯示95%順路,實際卻需要繞道30公里,相當于多耗費半小時。乘客也納悶:明明平臺顯示"高度匹配",為什么半小時都等不到司機接單?
有人推測,順路度可能只計算路線重合比例,卻忽略了實際增加的里程和時間成本。例如司機原本20公里通勤路線,接單后總里程變成40公里,平臺卻因"終點方向一致"判定為85%順路。這種"紙上談兵"的計算方式,讓車主氣的笑出聲。真正順路的訂單有多稀缺?廣東一位車主坦言,兩年只接到過幾次98%以上真順路單,后來寧愿空跑也不接"偽順路"訂單。
平臺低價策略讓乘客誤以為"順風車=廉價專車"。常年接一喂順風車的一位司機為了分攤油費接單,結果發現繞路成本遠超收益:"多開10公里油費12元,訂單收入才15元,這種單不如不接"。
有車主建議平臺開放繞路里程查詢功能,讓司機接單前能預判實際成本。更重要的是回歸順風車本質——平臺不能既想用"高順路率"吸引車主,又想用"超低價"留住乘客。
下次看到99%順路訂單時,都要多看一眼導航路線。畢竟在算法眼里的"完美匹配",可能是現實中的"南轅北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