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畢業季,哈佛大學并不太平。
5月22日,美國政府對哈佛大學發出國際學生“禁招令”。次日,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發布臨時限制令緊急按下“暫停鍵”,并將裁決懸念留待5月29日的聽證會。
在記者連線對話的人物中,有印度訪問學者在收到校方郵件后直言感到麻木;有畢業生手持簽證將留美之路比作一場“賭局”;有留學中介用過往經驗調侃這不過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的故技重施……還有一部分人,則在“寒蟬效應”下選擇了沉默。
靜謐中的暗流
本周一是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哈佛校園沉浸在假期的靜謐中,國際學生群體卻暗流涌動——不在美國的連夜搶購返美機票,在美國的紛紛取消出國旅行計劃,唯恐行程變動觸發簽證風險。
從上周開始,持有F1簽證的周舟(化名)心里就隱隱不安。
已經從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畢業的他申請了OPT(從學生身份到工作身份的過渡階段)。照理來說,這類國際學生可以得到一定時間的緩沖期合法留在美國找工作。但在政策轉向下,他擔心自己的簽證被撤銷,從而無法再去美國。
不過,來自印度的訪問學者普麗雅(化名)自認為心態平靜,“這段時間的近距離經歷,讓我與學校同頻共振。”
自四月中旬美國國土安全部對哈佛發出“禁招令”威脅以來,這場拉鋸戰就成了她日常生活中繞不開的話題。而哈佛國際事務辦公室持續更新的郵件,讓她了解了事態的可能發展趨勢。因此,從政府頒布“禁令”到法官緊急“叫停”,她都沒有太意外。
利用周一的假期,普麗雅在校園散步。她感覺今天的校園跟平時沒什么兩樣——為迎接畢業典禮的主席臺正在有條不紊地搭建,幾天前在校門口扎堆的直播媒體已蹤影全無。途經校園中央,她看見創始人約翰·哈佛的雕塑完好無損,“以往每逢抗議,這些標志性雕塑都是第一個遭殃的。”她記得在去年爆發一系列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中,該雕像就被層層旗幟與字條覆蓋。
留學工作室AhaMoment創始人曲運澤從上周起接到近半數客戶關于“禁招令”的咨詢,他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2020年,上一屆特朗普政府就在疫情期間發布過“禁止參加在線課程的國際學生留美”的政策,在留學申請行業內引發震動。但該政策最終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聯合起訴后被廢除。
“有了此前的經驗,我會先讓客戶靜觀其變;對那些焦慮的家庭,我也會適當建議多線申請。沒人知道法院下一步會如何裁決。”
“禁招令”聽證會將于5月29日在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舉行。在此之前,哈佛大學國際學生的簽證狀態暫時不受影響。
被凍結的未來
不過,更讓哈佛學子如芒在背的,是政策搖擺催生的生存不確定性。
在特朗普4月宣布凍結哈佛22億美元資金、威脅取消免稅地位后,即使作為美國最富有的大學,哈佛亦難抵潛在裁員、研究停工的沖擊。
而周舟曾就讀的公共衛生學院首當其沖:超半數被凍結資金源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醫學研究撥款,支撐著哈佛醫學院70%臨床實驗的“命脈”,“斷了科研經費,醫學衛生領域就像被扼住咽喉,培養博士生、推進研究都成了空談。”
普麗雅敏銳觀察到,去年還招15個博士生的專業,今年就只剩5個名額。
資金鏈的崩裂也引發多米諾效應。“沒有資金就沒有研究,沒有研究就難以留任。”周舟道出學術界的殘酷邏輯,“若資金問題難以消解,一些在校研究人員還可能被迫轉學。”
曲運澤則揭示了更深層的困境:“雖然本科時期專業未細分,學生可以把轉學當作跳板。可碩博轉校等于推倒重來,涉及找導師、重組研究方向,談何容易?”
普麗雅即將開啟的博士生涯也被蒙上陰影,為續簽簽證投入的大量費用此刻成了懸在頭頂的砝碼,她害怕國土局的一紙文件讓所有努力歸零。
即使政府和高校之間的較量還分不出贏家,但在周舟看來,特朗普在移民與簽證問題上的強硬政策,已開始重塑年輕一代的職業軌跡——有人困守不喜歡的工作崗位,不敢輕舉妄動,只因怕失去合法身份;有人則厭倦了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決心回國發展,周舟就是后者。
“如果有機會離開,誰會想留在這種不確定中。”普麗雅也表示,自己不少同學已在簽證政策的反復中放棄留美計劃。
沉默分貝在攀升
畢業前的最后階段,普麗雅正為下周的期末報告做準備。她聚焦“印度城市建筑的語言多樣性”的研究已持續兩年,得益于哈佛圖書館的檔案,她查閱了許多在印度本土未曾出版的文獻資料。
普麗雅介紹,她所在的藝術史與建筑專業,國際學生占比逾50%,自己在校結交的兩位好友也是澳大利亞人,“我原本在巴黎攻讀碩士,讓我遠涉重洋的正是哈佛的生源多樣性。”
根據哈佛大學的數據,截至2023年秋季學期,國際學生占該校學生總數的27%以上。目前,哈佛大學招收了近6800名國際學生和學者,他們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在攻讀研究生課程。
“國際學生帶來的全球化視角、跨文化思維及跨國合作經驗,不僅激發出學術創新的火花,更成為推動全球化課題研究的重要力量。”周舟分享。
哈佛大學前校長拉里·薩默斯雖然曾對哈佛的學術評價體系感到擔憂,但面對政府的“禁招令”,他近期明確發聲批評:“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都曾是美國高校培養的國際學生,政府此舉只會讓美國錯失更多頂尖人才。我無法想象沒有國際學生的哈佛。”
但當部分聲音得到擴散的同時,寒蟬效應也滲入了哈佛學生的日常。
記者還接觸到的一部分哈佛學生,他們對此話題閉口不談,即便愿意開口,也堅持使用端對端加密的通訊軟件交流。小心翼翼的背后,是對潛在政治風險的恐懼:“我見過有人僅僅因超速駕駛就被撤銷簽證,誰知道下一個會不會輪到自己。”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原標題:《連線|哈佛“禁招令”下,國際學生被麻木和無措籠罩》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曉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