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記本”注:本文作者為陳平原(1954年1月-),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特此分享。
關于學術會議
“學術會議一旦成為評價標準,就要求統計,一統計就會成為流水線作業,會喪失原來學術會議的意義。”
院系主辦學術研討會能否作為衡量該學科發展水平的指標?
如今各個大學經費充足,組織國際會議已是家常便飯。
看學術水平,與是否開會關系不大。
但是,評判院系和評判學者,是兩個不同的標準。若評判院系,組織很好的學術活動,當然應該加分。但評判學者,就不應該這樣。現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很多,不能說多參加會議的,學問就一定大。
認真籌備的學術會議,確實可催逼你做研究、出成果。但一旦成為評價標準,就會要求數字,一統計就會成為流水線作業,喪失原來召開學術會議的意義。
以前我們很重視參加學術會議,可現在會議太多了,會場越來越松散,很多學者并不認真對待,變成純粹花經費,以交友、聊天及旅游為主。
關于學術刊物級別
“我不相信刊物的級別問題,好的雜志有很嚴格的評審制度,它會把不好的文章卡住,但是也會把棱角鮮明的東西卡掉。”
發表論文的數量在學術水平衡定中應該占多大比例?
這兩者之間是有關系的,數量太少不合適,太多則沒必要。
我當年做系主任的時候定了標準,每年統計時,發表多少篇以上的不算。只希望大家一年能發一篇正式論文,且不要求核心期刊。
因為作為學者,長久不寫論文是有問題的。
而且,人文學科很難有一篇論文定乾坤的。
專業不一樣,如研究當代文學能寫很多,但有的專業,比如音韻學,一年能寫一篇就了不起了。
此外,之所以不強調核心期刊,是因為評審刊物的制度,在我看來有問題。學術界其實有自己的看法,哪些雜志比較好,大家心里是有數的。
為了保底,我做系主任的時候,定了幾十種大陸、港臺以及日本的學術雜志,鼓勵大家投稿。英文雜志沒必要,因為學校已有獎勵了。
為什么另起爐灶,因為現有的評價體系存在一些問題:第一,集刊沒進來。很多集刊專業性很強,學術水平高,但它不在評價體系里面。第二,我不相信單位級別能夠決定雜志級別,雜志級別決定論文質量那一套。所謂特級、一級、權威雜志的劃分是有問題的。
就拿國字頭《XX社會科學》來說吧,他們有很嚴格的評審制度,會把不好的文章卡住,但也會把特立獨行、棱角分明的東西卡掉。
你看最近二十年,對整個中國學界有巨大影響力的論文,有多少是在《XX社會科學》上發表的?反而有些民間性質的學術集刊,能保證特立獨行、前沿性的思考和表達。
所以,我更看重作者和論文,以及學界的反響,不太相信雜志的級別。
重不重雜志,看什么樣的雜志,以及他們選聘的評審專家。理工科論文有影響因子作為判斷的依據,但也不是絕對的。人文學的情況更復雜,好論文不見得發在影響因子最高的雜志上。
用圖書館學家的眼光與方法來引導學術,不是一個好的思路。
關于轉引率
“人文學科的轉引率可作為參考,但價值不大。”
人文學科的論著被轉載率和引用率有多大的價值?
不能說沒關系,但是關系不大。
現在有的雜志明言,要在本雜志發文章,最好引用我們雜志的論文。這里有幾個問題,第一,很多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和話題,因為你做得很好,一錘定音,把問題都解決了,人家不跟著做,也都不引用。反而是那些爭議性很強的,大家都引,或拿來當批評對象。
所以,正引、反引、詳引、略引是不一樣的,但計算機并不能解決這么多的問題。
人文學著作的引用和自然科學的引用不大一樣。
但我承認,這個指標可以列為參考,因為人文學的領域很廣。如語言學這方面做得比較規范,引用率很重要;而做文學的,普遍不太愛引用別人的話。有的專業喜歡天馬行空,有的專業則強調知識積累,這是不一樣的。
關于人文學科領導批示
參加政府決策咨詢會或者報告獲得批示能否提高學術聲譽?
這取決于你的專業。
社會科學需要盡可能介入到國家政策的制定中,人文學科卻不是這樣。
努力獲得領導批示,不是人文學發展的方向。
關于編書是不是學術成果
著作、創作、譯書、編書,是否應該納入考察范圍?它們各自的權重應該是多少?
編書算不算,要看學術分量,有的書沒有多少內涵,有的書卻編得很認真。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古文獻專業的業績如何統計。
有的校勘很重要,可以當著作,有的就不行,這個必須尊重專業評判。
翻譯也是這樣,不能一概而論,若翻譯學術著作,而且是比較艱深的,還有學術性注釋的,那當然是學術成果。
一般來說,翻譯文學作品,尤其是暢銷書,不算學術成果。
在大學教書,文學創作也是不算學術成果的,這點大陸與臺灣不一樣。
在臺灣,著名作家要轉型當大學教師,必須讀博士學位,而且從助理教授做起。大陸高校為了裝點門面,喜歡聘名作家,而且一聘就是教授,還不用上課。
關于學生成果能否算進導師成果
“如果把學生的指標帶進來,容易變成學界和權力的互相勾兌。學生的成就可以統計進來,但在職生不能算入其中。”
學生的成就是否也能算進老師的個人成就,成為一個評價標準?
這要看是什么樣的學生。
最近二十年,各大學紛紛開始招在職研究生,目光遠大的教授,專門招領導或名人。
有一個大學教授很得意,說他不招副廳級以下的學生。
除了政府官員,還有社會名流以及企業家。
若將此統計在內,就很容易演變成了官學或商學之間的互相勾兌。
教授有了很多地位很高的政界、軍界、商界、學界以及文壇的在職研究生,而這些本來就出名的學生,反過來烘托了教授的光輝形象,此風不可長。
所以,我的建議是,若統計學生業績,在職生不在其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