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wǎng)
徐則臣發(fā)言。主辦方供圖
人民網(wǎng)深圳5月27日電 (劉森君)5月27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論壇在深圳舉行。在關于新大眾文藝的圓桌討論中,《人民文學》雜志社主編、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則臣提出,新大眾文藝是全民的文藝,由多方共同參與、共同成就。
新大眾文藝,“新”在哪?徐則臣認為,首先,全球化帶來世界觀擴展,讓文藝思考不再局限于一時一地。其次,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下,大眾文藝幾乎都是用互聯(lián)網(wǎng)在創(chuàng)作、互動與交流。此外,新的表達工具不斷迭代更新。
“從線性到交互性,從作者到觀眾再到讀者,整個文藝生產(chǎn)過程中所有人都在參與。它經(jīng)過闡釋、接受、傳播、轉化等全流程而產(chǎn)生,是一個全民的文藝。”他說。
今年,徐則臣的長篇小說、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北上》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熱播。在電視劇改編實踐中,徐則臣觀察到,新大眾文藝的顯著特征之一,也是受眾的高度參與性。電視劇播出時的彈幕互動、對地方文旅的拉動等,都是“觀眾反過來參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
“一個作品不僅僅是作品本身。它最終會變成什么樣,需要觀眾、讀者、受眾來共同參與,以不同的解讀方式、批評方式,甚至以文旅的方式來參與,促成這個作品最終的成長。”他說。
在他看來,全民參與的文藝生態(tài)中,文學評論也不再是簡單的引導、教化,或一味的輸出,而應成為多方對話的空間。“新大眾文藝不僅是一個名詞,也應該是一個動詞,因為它是一個多方或者所有人共同參與、共同成就的概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