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直流行這樣一個熱詞,那就是“贏學”。
尤其是進入2025年之后,伴隨著特朗普再次上臺之后,贏學這個詞語開始流行。
除了因為特朗普經常高呼“美國又贏了”,還有一點就是印度吹牛力度的也越來越大。
反觀中國,憑借強大的制造業領先全球。
證明了贏學實干家從來不說漂亮話,而是干實事。
推開2025年的大門,首先看到的就是一頭金發,西裝筆挺,卻帶著一副倔強模樣的特朗普。
臺下信奉閉環贏學的元老扶了扶眼鏡,對這位繼承“日耳曼贏學”衣缽的學生,投去了青出于藍的贊賞目光。
特朗普的功勞簿上,赫然寫著這么幾個“豐功偉績”。
第一,瘋狂退群,世貿、世衛挨個踢,退群特權被特朗普運用到了極致。
第二,整頓衙門,踢了國內各大部門的堂口。
撤銷、查賬、裁員,至于追責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不歸特朗普管。
第三,關稅大法,擺關稅擂臺,邀請各國過招。
然后又將關稅恢復到4月份的水平,贏在給各國測壓。
第四,伊朗棄核,伊朗選擇有條件投降,至于伊朗會不會以后因為一個導彈烏龍而毀約,那是下一任總統考慮的事情。
【特朗普的贏學,就是畫大餅】
第五,中東打錢,中東三國的王爺們,承諾向美國投資數萬億。
特朗普隨即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美國兜里有了錢之后,誰還管以色列說什么。
特朗普的“日耳曼贏學”玩的就是“信念閉環”。
相信自己生來就是贏家,相信自己給伊朗和中東畫下的大餅,一定可以讓美國贏到底。
更加相信自己是天命所歸。
從“山巔之城”到“自由燈塔”,無需實績佐證,只需要高呼“上帝站在我這邊”,就能自證光環。
金融危機、槍擊亂象、黨爭愈演愈烈?
不重要,一句“讓美國再次偉大”,就可以為信仰充值,僅憑這一大餅,就能讓紅脖子更加認可特朗普。
可是“日耳曼贏學”也有缺點,那就是信則有,不信則崩。
如果美國人突然有一天懷疑所謂天命所歸,這套大餅理論就會被撕得粉碎。
但是這與特朗普有什么關系?這是下一任要面臨的問題。
當特朗普聚焦在全球鎂光燈之下,不停地揮舞示意之際,伴隨著莫迪的出現,臺下鴉雀無聲。
要論贏學的造詣,莫迪的境界屬于“恒河上的蓮花,開在了大氣層”。
要論贏學修為,莫迪已臻化境。
當年印軍被中國打穿,印度依舊可以高呼自己獲得勝利。
甚至那些從前線潰逃回國內的士兵,發現自己竟然趕上了全國慶功宴。
恍惚間都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凱旋還是敗退。
莫迪的贏學修為遠超當年的尼赫魯。
即便被巴基斯坦打了一個6:0,印度依舊毫無心理負擔。
依靠強大的吹牛能力,印度“光明正大地贏了一場”,印度全國舉辦為期十天的慶祝活動,還派出七個宣傳小組,遠赴23個國家和歐盟總部,召集70個國家的武官,通報“勝利戰果”。
印度的贏學早已“超脫世俗”,直接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
現實成績?天命信仰?皆是幻象。
恒河邊一坐,冥想間頓悟這樣一個道理,“我即贏,贏即我”。
何必糾結GDP是否趕超英美?
【莫迪的贏學造詣,遠在特朗普之上】
一杯恒河水,半塊瑪莎拉,印度人笑著看世界卷生卷死。
你說他鐵路稀爛、貧民窟扎堆?
他直接回你一句,“濕婆的舞蹈,凡人豈能明白”?
在美印看來,高級贏學,贏在放下,贏在“我呼吸即勝利”。
相比美國的興奮,印度的超然。
中國進場則顯得有點倉促不安,這,究竟是誰給我發了邀請函?
如果說“贏王”特朗普在八層,莫迪就在塔尖吹西北風。
而中國實打實在一層打地基。
那么中國有沒有贏學?當然有。
我國的贏學一點都不高級,甚至帶著一絲土氣。
從斗容量為1平方立米的機械式單斗挖掘機,到刀盤直徑為15.4米的“領航”號盾構機。
從東莞山寨手機到如今的第六代基站。
從義烏小商品到深圳大疆無人機,上演的不過是在基建和制造業上的一出“農村包圍城市”的老套路。
中國贏學講究實績為王,邏輯簡單直白,先做事、后贏理。
改革開放、基建狂魔、脫貧攻堅,樁樁件件都是“牢鐘”硬底子。
我們信奉成績即正義,GDP漲了、高鐵通了、空間站上天了,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便是贏的鐵證。
但牢鐘贏學并非沒有軟肋,若一時拿不出新的成績,難免會底氣不足。
需要不斷埋頭積攢“贏本”,一步一個臺階,鍛煉自己的硬功夫。
所以我們看到一帶一路、數字基建、智慧城市、綠色交通等成就。
我們不過是換了一種姿勢修橋鋪路。
中國制造2025、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過是把當年手搓工廠里的敲擊聲,換成了厘米級的定位數據,毫秒級的控制響應,小數點后三位的良率提升。
這就是中國贏學的基本邏輯。
除此之外,我們的贏學是與全球化緊密相連的。
從改革開放到加入WTO,到如今的海上絲綢之路、陸地絲綢之路和國際合作機制,我們正在逐步構建本土強化—反哺全球的增強回路。
你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之前的開放,走的是國內練手,海外清倉的劇本。
如今已經演變為用國內產業鏈反哺全球的共贏新劇本。
過去我們是沒有辦法,因為國外技術一直領先國內幾個代差。
我們只能充當學生,不斷學習再學習。
【中國工業發展,領先全球】
在低端產業鏈上賺點廉價的外貿生意錢。
比如說二十年前,中國手機出海的三貼模式,貼牌、貼膜、貼地價。
賺的都是辛苦的組裝費。
但技術這玩意靠的是可以靠著工業積累摘皇冠的。
當技術劣勢順著產業鏈,不斷進化為技術優勢之后,就會演變為產能優勢。
這個時候,劇本就會發生改變。
尤其是眼下中國企業所采取的“三權分立”策略,即擁有技術定義權、文化解釋權,也擁有定價主導權。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國內技術反哺國際市場的新外貿邏輯。
我們同時也看到,現階段,高端技術不可能被某個國家單獨掌握。
我國要玩轉國際市場的高端局,就要用更加智慧的方式參與市場。
此前我們能依靠“引進來”,實現升級打怪。
如今我們依舊可以和國際一流的科技同頻共振。
中國向來講究和而不同、海納百川,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內外兼修。
只有這樣,在等待國內高科技打破壁壘之前,同樣可以身懷武技地殺入高端市場的深水區。
徹底實現從“贏一時”再到“贏一世”。
因此,中國贏學的國際邏輯,依舊離不開國際一流科技的同頻共振。
就拿大家熟知的榮耀手機來說,被賦予濃厚的國資背景。
這也就決定了它不僅僅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市場主體,同時也是中國科技企業中“最接近國家脈搏”的存在。
是國家戰略的傳感器。
這個從華為戰火中走出來的品牌,血液里流淌著通信技術的基因。
打開榮耀技術賬本你就會發現,從2022年開始,榮耀三年砸下百億培養AI大腦,攢下2100張技術通行證。
從2022年的7.0系統再到8.0,以平臺級AI打造意圖識別人機交互新范式。
一直都是沿著科技主權的坐標軸行進。
【榮耀手機,突出重圍】
這樣一來,就會誕生這樣一個問題,榮耀為什么要“先取域外,再定中原”?
因為這是一場與眾不同的壓力測試。
歐洲嚴苛的GDPR數據標準和專利叢林,倒逼著國內供應鏈完成成人禮之后,到底能不能抗住境外市場的強風。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
榮耀把全身武裝的400系列產品扔到國際市場。
讓全球消費者充當質檢員,歐洲冬天零下20攝氏度,日本人挑刺屏幕色彩標準不達標。
美國人一個勁盯著數據安全,這些苛刻的要求,倒逼著工程師不斷打磨產品。
最終獲得一個高分。
從5月21日開始,該系列產品陸續在歐洲、中東等十多個國家上市。
包含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海灣國家、新加坡等多個重要國際市場。
接連傳來喜報。
全球科技巨頭一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好東西要先喂飽歐美,殘羹剩飯再端給亞非拉。
蘋果的A系列芯片,永遠會率先在加州庫比蒂諾亮相。
三星的折疊屏永遠以紐約、倫敦為起點。
但2025年,榮耀卻打破這一規定。
與海外版相比,國內特供版本更加高級。
同時針對國內消費者的價格更加友好。
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企業。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進口貨才是高級貨,買個馬桶蓋都要飛抵日本,再背回來。
如今,華為將衛星電話裝進了老百姓的褲兜里。
大疆讓好萊塢導演排隊購買無人機。
比亞迪電動車將德國百年車企都給整蒙圈了。
這些硬核科技正在用科技紅利,改寫中外兩個市場的游戲規則。
從榮耀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贏學從來不是一座孤傲的燈塔。
而是一條奔涌的長河。
【中國贏學,從來不是一座孤塔】
它的終極使命,術的土壤上架起一座橋梁,讓本土創新的根系滋養全球。
讓世界文明的雨露反哺家園。
因此,這條路沒有終點,在全球競爭與民族自信的互動中。
唯有命運共同體的大智慧,才能讓技術逃離零和博弈的牢籠。
帶來民族自信與向上共生的交響和共鳴。
所以,君明才會說,中國才是贏學實干家,中國制造才能領先全球。
至于美印,也就嘴皮子能領先全球,除此之外,幾乎是難登大雅之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