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家庭》一文中,作者周靜怡曾聊起自己的父母。
母親整天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一遇到難事,開口就是:家里太窮了。
父親也緊跟著嘆息:算了吧,要認命。
全家人聽到后,內(nèi)心不自覺就跟著沮喪起來。
多年以來,家中就仿佛被一股窮氣籠罩。
不管她怎么努力,家庭氛圍死氣沉沉不說,日子還越過越糟。
一直到她結婚成家,換了新環(huán)境,生活這才有了起色。
作家馬德說,貧賤之人,必有貧賤之心和貧賤之嘴。
真正拖垮一個家庭的,并非貧窮本身,而是內(nèi)心的貧瘠。
面對窮困的現(xiàn)狀,這類人內(nèi)心消沉,只會一味哭窮。
于是負面情緒就如流感病毒一般,迅速傳染開來,讓整個家病入膏肓。
1
南懷瑾曾說過一句話:一嘆窮三年,哭窮真變窮。
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家庭都喜歡哭窮,他們以為隨意抱怨幾句,無關緊要。
卻不知,天天嘴里喊窮的人,內(nèi)心就會陷入一種消極的狀態(tài),無論遇到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
久而久之,一個家庭也會隨之喪失改變現(xiàn)狀的能力,陷入貧窮的深淵。
豆瓣網(wǎng)友王磊,曾在文章中說起自己的親身體驗。
2000年前后,他的老家興起了苗木交易生意。
村里人聞風,紛紛決定掏出積蓄購買樹苗,種植樹木。
唯獨他家無動于衷。
左鄰右舍都勸他家跟著干,可父母皺著眉道:“我家不比你們,沒幾個錢,不敢瞎折騰。”
幾年后,別人家都賺了錢,蓋了新房買了車。
父母見后心中一陣苦澀,逢人就倒苦水:“還不是沒錢嘛?!?/p>
村里的幾位親戚朋友見狀,就主動借錢,想拉他家一把。
誰料父母摳摳搜搜,不敢投資新品種,只想種老品種賺點小錢。
后來,老品種價格跳水,一家人白忙活了幾年。
于是父母又后悔道:“但凡家底子厚點,我們也上了新品種?!?/p>
就這樣,他的父母年復一年地懊悔、哭窮、發(fā)牢騷。
二十多年過去,他家淪為了村里唯一的貧困戶。
作家李尚龍說,哭窮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
它會把一個家庭從物質(zhì)上的貧窮,傳遞到心理上的貧窮。
一遇上事,你就變得消極、怯懦和自卑,進而一次次錯失賺錢的機遇。
到最后,整個家庭就會陷入“越哭窮,家越窮”的惡性循環(huán)中。
2
情感專家陸琪曾說:
“你每一次在家里宣泄垃圾情緒,其實就是一場無計劃、無策略、無預告的‘爆破’行動。
原本一家人一磚一瓦建立的幸福大樓,就在你的一場場爆破中倒塌了。”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一聲嘆息,落在每個家人身上,就成了一座大山。
當家庭充滿了負能量,家人之間就很容易鬧脾氣,起摩擦。
作家百味,曾講過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
他出生在70年代,那時候,家家戶戶普遍都很窮。
從他記事起,家里大部分時間都只喝米糠粥。
趕到過節(jié),父親就跟母親提出來喝白粥,算是慶祝節(jié)日。
母親卻把父親怒罵一頓,“家里什么光景你不知道?”
隨后母親就喋喋不休,先是怨父親沒本事,集體做工時總是吃虧。
接著埋怨孩子不省心,只知吃喝貪玩,不知幫忙下地干活。
本來歡歡喜喜的節(jié)日,一個家只得在母親的指責聲中度過,每個人都壓抑極了。
更讓他難忘的是,有次父親把煤油燈罩不小心打碎了,母親頓時臉色大變。
她一邊嘮叨著從哪摳出來錢填補,一邊數(shù)落父親。
父親臉上掛不住,兩人直接大打出手,鬧得沸沸揚揚。
自從那事以后,整個家再也見不到笑臉了。
最后他在文章中寫道:
“我曾以為一個家因沒錢而抱怨,因貧窮而吵架是很正常的。后來我才知道,那是獨屬于我家的悲傷與痛苦?!?/strong>
一個人不懂得克制自己,任由壞情緒宣泄,家人間就會爭吵不斷,以至于家中充斥垃圾情緒。
抱怨越多,爭吵越多,再好的家庭,也難免走向分崩離析。
正如作家蘇曼所言:
貧窮孕育了抱怨,抱怨又腐化了貧窮。它就如一款鎮(zhèn)痛藥,一邊止疼,一邊成癮,終而令人毀滅。
很多時候,哭窮,看起來讓人舒了一口氣。
但實際上,除了拉著家人墜入怨氣的漩渦,改變不了任何現(xiàn)狀。
所以當一個家庭陷入困境時,不妨先把家人的感受置頂。
少一點抱怨,當家里的歡聲笑語多了,日子自然就順了。
3
前段時間,重溫了一遍《人世間》。
周秉昆的母親因為腦血栓成為植物人,鄭娟二話不說帶弟弟和小兒子來照顧她。
那些日子,周秉昆走街串巷,鄭娟則辛苦持家。
雖然家里窮得揭不開鍋,但兩人再苦再累,也沒有一句抱怨。
他們反而相互安慰、相互扶持,最終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很喜歡一句話:
家,從不只是一個居住的地方,而是心靈??康母蹫?,讓人苦難時有力量,倦累時有所盼。
一個家要想變得好,除了金錢支持,更少不了情緒價值。
《Poor's Chance》紀錄片中,曾記錄上條夫婦的生活。
夫妻倆結婚多年,還蝸居在一處40平的小房間中。
記者推門而入,狹小的空間令人窒息而苦悶,可上條夫婦倆卻笑著說:有個住的地方,已經(jīng)很好了。
他們學歷不高,只能靠打零工為生,兩人加起來月薪勉強有周柄昆五六千。
一日三餐,他們多是以飯團為主食。
他們的生活沒有什么大餐,更沒有旅游,但他們從無怨言。
有一次,上條先生出門遺失了上千日元,以至于夫妻倆差點吃不上飯。
但妻子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安慰他不用在意。
平日里一有空,夫妻倆就制作山車祭中的木材雕刻和彩繪裝飾。
勞作時,他們手上做著活,嘴上說說笑笑。
那些歲月里,他們只是相互鼓勵,堅信日子一定會好起來的。
有一年,他們制作的精美山車,贏得了民眾滿堂喝彩。
很快就有人重金聘請他們制作山車,夫妻倆的生活終于迎來了轉(zhuǎn)機。
羅蘭·米勒在《親密關系》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都希望從家人身上獲得兩種獎賞價值。 一種是物質(zhì)價值,即生活中給到的物質(zhì)保障; 另外一種是情緒價值,即相處中能否帶來愉悅感、成就感。
一個家庭幸福的來源,除了物質(zhì),更重要的是情緒。
情緒價值高的家庭,即便日子清貧,家中仍能充滿歡樂與生機。
所以當家庭陷入貧困時,與其抱怨哭窮,不如積極面對。
當家人之間能互相包容、彼此鼓勵,一個家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沒有解決不了的難。
很認可網(wǎng)上的一個觀點:
決定一個家庭幸福的原因,不是貧窮或富有,而是我們與家人相處時的態(tài)度,是我們向家人所展露的情緒。
一個家庭,總有上下起伏,經(jīng)濟困難的時候。
但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抱怨訴苦的地方。
要想家庭興旺,就會學會相互鼓勵、彼此支持。
只有家人之間都變得心平氣和,家才會成為每個人幸福和力量的源泉。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