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據防務新聞媒體報道,印度尼西亞正考慮調整其軍事采購策略,計劃從中國采購42架二手J-10戰斗機,并重啟與俄羅斯關于Su-35戰機的采購談判。盡管印尼、中國及俄羅斯官方均尚未對此作出正式確認,但有猜測稱,相關協議可能在2025年6月11日-14日于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的印尼防務展期間宣布。
J-10
一、采購計劃浮出水面:二手戰機為何成為選項?
這一消息之所以引發關注,源于印尼空軍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三重困境:
1. 裝備老化壓力:印尼空軍現役機隊以美制F-16、俄制Su-27/30及英制“鷹”200為主,機型雜、機齡長,難以應對周邊有領土爭端的國家的現代空中力量的對抗(如澳大利亞F-35,中國的J-20——是的,中國和印尼也有海洋島嶼和領海爭端)等新一代戰機帶來的區域空中威脅。
2. 預算嚴重受限:2024年印尼國防預算僅約90億美元,而法國“陣風”單機成本超2億美元,俄制Su-35單機成本約1億美元,采購新機對其財政構成巨大壓力。二手J-10的價格優勢顯著——參考巴基斯坦2022年采購25架全新J-10C的13億美元合同(單機約5000萬美元),二手機型單價或低至2000-3000萬美元,僅為“陣風”的1/10。
3. 地緣平衡需求:作為東盟核心國家,印尼長期奉行“大國平衡”政策,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武器供應國。此次采購若成行,將是其首次引入中國主力戰機,標志著其防務合作版圖從“美俄歐”向“中、土、俄、歐”多元格局擴展。
二、J-10的競爭力:性價比與實戰口碑的雙重加持
中國J-10系列戰機對印尼的吸引力,源于其“務實型現代化”定位:
多用途能力適配需求:J-10C作為最先進改進型,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PL-15E中距空空導彈(射程超150公里)及精確對地攻擊彈藥,可同時執行防空、反艦和對地打擊任務,契合印尼對“一機多用”的需求——其廣闊的1.7萬平方公里島嶼國土和南海爭議區域,需要戰機具備快速反應和跨區域部署能力。
后勤兼容性優勢:早期J-10A/B使用俄制AL-31F發動機,與印尼現役Su-27/30的動力系統兼容,可降低維護體系轉型成本。盡管J-10C已換裝國產WS-10B發動機,但中國或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印尼建立獨立維護線。
實戰表現背書:2025年5月,巴基斯坦空軍J-10CE戰機擊落印度“陣風”的消息,極大提升了J-10系列的國際聲譽。對于與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存在領空爭議的印尼而言,這種“經過實戰檢驗”的能力具有特殊吸引力。
三、地緣博弈下的連鎖反應
但印尼真要下單并不容易——美國長期將印尼視為“印太戰略”關鍵支點,曾通過《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CAATSA)迫使印尼放棄Su-35采購。若印尼引入中國戰機,可能觸發美方制裁風險——2020年埃及因采購Su-35遭美國威脅,最終取消訂單。對此,印尼可能通過“先簽協議、暫緩交付”等策略規避壓力。
不過中國軍工在印尼早就打開了“破局”機遇:此前中國對印尼的軍售以輕武器和艦艇為主(如出口C-705反艦導彈),J-10若成功進入該國,將成為中國高端戰機首次打入東盟核心國家的標志性事件。這不僅能為后續FC-31隱身戰機出口鋪路,還可能帶動泰國、越南等國的采購興趣,打破美俄歐在東南亞的長期壟斷。
東南亞軍工市場的“多極化”拐點
印尼對二手J-10的興趣,本質上是新興國家在“大國軍備競賽”與“自身資源有限”間尋求平衡的縮影。對于中國而言,這既是打破西方技術壁壘的機遇,也是檢驗軍工出口“性價比+技術轉移+地緣信任”綜合模式的試金石。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東南亞戰機市場正從“美俄歐主導”轉向“中、土、韓等多方角力”的新格局,而印尼的選擇,或將成為這一轉型的關鍵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