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查到底!針對這次朝鮮“崔賢號”驅逐艦下水失敗,被目睹了全程的金正恩視為“國家恥辱”,根據最新消息,朝鮮司法機關再次拘留3名相關責任人。
與此同時,戰(zhàn)艦下水失敗原因曝光,而后續(xù)扶正程序也已正式啟動,這時候,有人提出如果中國能夠幫忙,成功的概率會大得多,這又是怎么回事?
一聲巨響,清津港的雄心碎了一地
2025年5月21日,對于朝鮮海軍來說,本該是個載入史冊的日子,他們寄予厚望的5000噸級驅逐艦,“崔賢級二號艦”,要在清津港風光下水。
誰能想到,儀式剛開始五分鐘,這艘嶄新的戰(zhàn)艦就像個醉漢,搖搖晃晃,船尾滑板據稱偏離了軌道,一屁股墩在了地上,更要命的是,水線下的船底,被劃開了一道三米多長的大口子,海水咕嘟咕嘟往里灌。
由Planet Labs PBC拍攝并發(fā)布的衛(wèi)星圖像顯示,朝鮮一艘新型軍艦在清津的儀式后似乎傾覆在港口
最后,這艘被吹噓成“海上核反擊平臺”的大家伙,以一個極其狼狽的姿勢卡住了:船頭高高翹著,搭在船臺支架上,船尾則深深泡在水里,整個船身傾斜了差不多四十五度。活像一頭擱淺的鯨魚,在船塢里動彈不得,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當時就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這“高光”變“翻車”的全過程,那臉色,估計比鍋底還黑。當場下令徹查,從船廠廠長到總工程師,再到車間主任、行政副廠長,一串人都被帶走,問責風暴來得又快又猛。
官方一開始還想捂蓋子,過了幾天才通過朝中社輕描淡寫地說“艦體輕度受損”,“龍骨完好”,抽干水就能修,朝鮮媒體甚至樂觀到宣稱,三天扶正,十天修復,然而這話,聽聽就好。
這艘“崔賢級二號艦”,在朝鮮的PPT里,可是要搭載最新反艦導彈和雷達系統(tǒng)的,準備在海上撐起一道新的威懾防線,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得扎心。
據說它的設計藍本參考了相對成熟的051型驅逐艦,但一些細節(jié),比如煙囪,還是一股子上世紀蘇聯的老舊味道。更離譜的是,這艘船連雷達、核心電子設備都沒裝,艦內電線都沒鋪利索,就急吼吼地要下水。
說白了,它現在就是個巨大的空心鋼管,一個重約三四千噸的“毛坯房”,離一艘能打仗的軍艦還差著十萬八千里。這樣的“半成品”也敢下水,這份勇氣,或者說這份魯莽,著實令人捏把汗。
4月25日,朝鮮海軍“崔賢”號多用途驅逐艦下水儀式現場
土法上馬難救急,朝鮮工程師們望洋興嘆
朝鮮官方的“三天扶正、十天修復”很快就成了泡影,清津造船廠的工程師們急得團團轉,想用浮筒穩(wěn)住船身,可面對這鋼鐵巨獸,朝鮮那幾艘最大的拖船,拉力不過八百噸,簡直是蚍蜉撼樹。
船塢里的龍門吊,最大起重能力才兩百噸,工人們還在用上世紀六十年代蘇聯留下的手動絞盤吭哧吭哧地干活。更棘手的是船塢水深只有八米左右,韓國軍事專家幸災樂禍地指出,海水對精密電路的腐蝕,可比朝鮮人想的快多了。
怎么撈?如果強行抽干船塢的水,失去浮力的船體,自身重量就能把龍骨壓垮,要是用爆破切割,那這船就徹底廢了。朝鮮顯然沒有千噸級的浮吊船,更別提那種能調動大規(guī)模浮筒陣列,精確調整重心的萬噸級工程船舶了。這下,朝鮮工程師們徹底傻眼了,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西邊。
朝鮮這邊束手無策,國際社會的目光,特別是朝鮮求助的目光,幾乎是下意識地飄向了中國,沒辦法,誰讓中國在海洋工程,尤其是高難度打撈這塊,近年來的表現實在太搶眼了呢?
2017年,韓國“世越號”客輪整體打撈,上海打撈局的工程師們硬是把幾十根巨大鋼梁穿過沉船底部,像托盤一樣,把六千八百多噸的船體完整撈了上來;2022年,就連美國海軍的F-35C掉進近四千米的南海深處,最后也是靠中國造的“畢加索”號深水打撈船給撈上來的。
中國手里攥著的“王牌”可不止這些,全球最大的起重船“振華30”,吊臂能舉起1.2萬噸,相當于十幾架空客A380;還有“深潛II號”水下機器人,能在三百米深的海底給沉船穿鋼纜,潛水員都不用下水;更有“弧形梁盾構技術”,能給沉船量身定做一個金屬殼,保證打撈時連甲板上的螺絲釘都掉不了。
對付朝鮮這艘“半成品”,中國也有現成經驗:2018年,某國一艘在建護衛(wèi)艦翻了,中國工程師帶著氣囊頂升技術過去,72小時就給扶正了。這套方案,快速、經濟、有效,正對朝鮮既想挽回損失又想保全面子的胃口。
如果朝鮮開口,復制“世越號”模式,先用高壓氣囊把船頂起點作業(yè)空間,再用鋼梁從底下托住,然后平穩(wěn)移到干船塢,大連船舶重工的技術員估算,最快72小時搞定。
“振華30”剛在南海忙完,現在就停在大連港;煙臺打撈局的模塊化打撈浮筒也隨時待命。這些寶貝,離清津港就隔著一個黃海,有些設備走陸路,三天就能到。
技術上可行,但事情沒那么簡單,美國的衛(wèi)星肯定一天24小時盯著清津港,中朝之間任何明面上的技術合作,都可能捅了馬蜂窩,招來制裁。金正恩剛把國內負責人罵了個狗血淋頭,轉頭就向“老大哥”求救,面子上也掛不住。
可看看自家船廠那些銹跡斑斑的家伙什,再瞅瞅中國在港珠澳大橋那種超級工程里露的肌肉,這差距,比鴨綠江可寬多了。而這次翻船事故,恰恰把朝鮮軍事工業(yè)的短板照得清清楚楚。
據說朝鮮2024年軍費是漲了不少,據說有三成五,但七成都砸核武器和導彈上了,這種玩法,在某些領域確實能搞出點名堂,但海軍這種需要深厚工業(yè)底子支撐的軍種,就顯得磕磕絆絆。五角大樓事后也悄悄改了評估,覺得朝鮮海軍十年內想沖出第一島鏈,基本沒戲。
對中國來說,幫還是不幫,似乎都是“送分題”。幫了,能秀肌肉,賺人情;不幫,看朝鮮自己折騰,也沒啥損失。但往大了說,幾千噸鋼鐵在港里爛著,對周邊海洋環(huán)境也不是好事。
再者,現代海軍可不是焊幾塊鋼板、裝幾枚導彈那么簡單,背后是整個國家材料科學、精密制造、電子信息、系統(tǒng)集成的全方位托舉。朝鮮敢造五千噸驅逐艦,勇氣可嘉,但缺了穩(wěn)定可靠的技術支持,比如像樣的圖紙、好焊條,甚至關鍵時候的打撈浮筒,再大的雄心,也只能“出師未捷身先翻”。
結語
截至目前,清津港船塢里的抽水作業(yè)還在磨磨蹭蹭,上百號工人站在齊腰深、泛著油污的海水里敲敲打打,朝鮮電視臺則放著“官兵誓師大會”,口號喊得震天響。
黃海的浪,依舊拍打著海岸,那艘動彈不得的驅逐艦,是靠著中國的“鋼鐵創(chuàng)可貼”重新浮起來,還是會成為朝鮮海軍現代化迷夢中的一座冰冷墓碑,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信息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2025-05-25《朝鮮司法機關拘留3名新建驅逐艦“重大事故”相關責任人》
直新聞2025-05-22《金正恩怒不可遏!還原朝鮮驅逐艦重大事故現場及深層原因|深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