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教授Michael Sommer公開表示,許多學生不適合在大學學習。持這種觀點的并不在少數。
Michael Sommer教授是奧爾登堡大學的古代史教授。他對德國大學的發展感到擔憂。更準確地說,他的擔憂是針對很大一部分大學生的狀況。
他在最近接受《世界報》采訪時說道:“有20% 到 25% 的人不適合上大學。另外還有20% 是在大學里表現特別好的。 然后還有大約60%的中間群體,以往我們會說:他們可能不是‘特別優秀’,但可以很好地與他們合作。” 然而Sommer教授表示,正是這個群體出了問題。 “他們很多人已經不再符合學術機構對大學生的期望。” 他們既不符合入學要求,也不具備必要的發展潛力。
招了太多學生,大學不堪重負
他認為導致現狀的原因很多。比方說,孩子們在家里通常不再聽父母讀書了。 等這些孩子上學后,基本也被老師評價為:“不錯,你很棒,沒有任何問題。”可能是因為整個社會對以成績為導向的基本原則產生質疑。認為“努力拼搏、努力工作的優秀的人,就是書呆子。”
Sommer教授吐槽,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在閱讀“中等難度的文本”時感到吃力。而閱讀危機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 他在采訪時發出警告,“我在我的大部分學生身上看到了這一點。他們中的一些人什么都信,幾乎沒有任何批判能力。我曾經和一位同事說,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把他們變成狂熱的納粹。”
在日常的大學生活中,“不刷手機、不用電腦、不上網,堅持上完一個半小時的課”對很多學生來說,已經是一個問題。帕德博恩大學2023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智能手機的存在就會影響注意力。研究發現,即便關閉手機也會影響工作效率。
Sommer教授總體認為大學已經“不堪重負”。 “招募了太多學生,學校的規模太大。” 那些本可以通過職業培訓會過得更好的人也選擇進入大學學習。實際上這些人本來可以成為目前迫切需要的技術工人。而真正能在大學里有所成就的實際上鳳毛麟角。
上大學的熱潮趨勢多年來一直受到各大媒體的關注。聯邦統計局統計,德國大學冬季學期約有290萬名大學學生。而2000年是還不足200萬人。
三分之一的學生被高估
Bernburg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任教的法學教授 Zümrüt Gülbay-Peischard 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她寫了一本她對大學日常生活的觀察的書。書名為“學術傻瓜”。
這位法學教授在四月份接受《明鏡周刊》采訪時表示:“我所描述的是我每天都會經歷的事情:學生們沒興趣,一直拿著手機,連最簡單的約定都難以達成。”“如今,按時提交作業的學生比十年前少了很多。相反,越來越多的學生要求延期,理由也五花八門。”她的觀察涉及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這位法學教授認為,這三分之一的人“被拔苗助長、缺乏動力、也高估自己,完全不適應環境”。
Gülbay-Peischard 教授還指出許多學生缺乏扎實的拼寫功底。她說,“我最近批改了400份試卷,沒有一份是沒有錯誤的,我并沒有感到特別驚訝。但大約有一半的試卷在句子結構和表達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這些教授對當今的大學生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不過,Sommer教授在接受《世界報》采訪時也承認,大學工作人員對目前的局面也負有部分責任。他說:“我們嘗試通過大學里的一些小組作業等教學方法,彌補不足。然而我對采用這種方法給他們帶來積極體驗表示懷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