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北方多地飄起冷雨。
田里剛出苗的玉米苗蔫了不少。
東北老鐵們盯著灰蒙蒙的天直發愁。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可今年節氣沒卡準點。農技站的大喇叭一大早就響起來。
“趕緊給大棚加蓋草苫子,露天苗地澆防凍水!
”村里王大爺摸著胡子說,他年輕時看云彩識冷天。現在手機上天氣預報更準,但老經驗也不能丟。南方這會兒正忙著給早稻灌水護苗。
臺風預警也跟著來了,沿海地區得加固大棚支架。有人覺得老一輩用草木灰防寒土氣,其實挺管用。
拌上有機肥一起撒,保暖還能補養分。
可今年倒春寒帶雨,光靠土辦法不夠。
農業站新推的葉面肥得抓緊噴,增強苗抗寒力。華北平原的小麥拔節期趕上這波冷,最怕凍壞穗。得趕緊追肥,澆水時間要選中午升溫時。
有年輕農戶嫌麻煩,覺得看天吃飯靠運氣。但隔壁李叔家去年聽農技員的,凍災后產量沒少。
“莊稼不會說話,可啥時候該干啥得跟上趟。”現在最愁的是大棚種植戶,晝夜溫差大容易上病害。通風時間得掐準,中午放風半小時最保險。
儲備的防寒物資夠不夠?村里該組織清點了。
地膜、竹竿、塑料布,缺啥趕緊聯系鎮上農資店。我個人覺得,老把式經驗加新科技,種地才穩當。就像看云識天加手機預報,雙保險更安心。
有人問,這冷天還要持續多久?農技站也說不準。
但眼下能做的,就是趕緊給莊稼穿上“保暖衣”。北方防霜凍,南方防漬澇,各地都有難念的經。
可農時不等人,該出手時別猶豫。“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老祖宗這話沒錯。
現在行動清單記好:先查苗情,再備物資,最后問農技。拿不準的趕緊跑鎮上農業服務中心,別耽擱。
這天氣多變,咱種地的就得眼觀六路,手快腳勤。只要把土辦法和新技術結合好,啥天氣都能應對。
說到底,種地就是和老天爺搭伙過日子,用心才能有收成。標題:暴雨預警!
南北農事大忙期這些應對法子要記牢這兩天天氣預報說南方多地有大到暴雨。
正值早稻灌漿和玉米拔節的關鍵時候。田里的排水溝得提前挖通,不然積水要泡壞根。湖南的老張看著陰沉的天,趕緊去檢查大棚支架。
“螞蟻搬家蛇過道,不久大雨要來到”,老諺語還真準。可光靠看動物預兆不夠,得結合手機上的實時預警。北方這會兒雖沒暴雨,但悶熱天容易突發雷陣雨。
剛種下去的大豆苗最怕疾風刮,支架得提前打好。村里的農技員騎著摩托挨家挨戶跑,叮囑防澇要點。
南方種水稻的要趕緊清溝排水,別讓稻田成了“水塘”。
有人覺得往年也下雨,沒必要這么緊張,結果吃了虧。去年隔壁村老李沒及時排水,晚稻減產了兩成。
“莊稼不怕旱,就怕澇來纏”,這話一點不假。大棚種植戶更得注意,暴雨后要及時通風除濕。
不然高濕度下,白粉病、霜霉病容易大面積爆發。北方種玉米的,要是遇到短時暴雨,得防倒伏。
可以在玉米根部培土,增強植株的穩固性。傳統的土辦法里,用秸稈覆蓋地面能減少雨水沖刷。
但現在有更科學的辦法,比如鋪設防澇地膜。我個人認為,老經驗是寶,但也要跟上新法子。
就像看云識天氣結合氣象衛星預報,心里更有底。現在最擔心的是山區農田,暴雨可能引發泥石流。住在山腳的農戶,得提前檢查邊坡,做好加固。
還有養殖場的鄉親,暴雨前要檢修圈舍,防止進水。飼料儲備也要夠,別讓雨水斷了牲畜的口糧。有人問,暴雨過后要不要補肥?
這得看苗情。如果出現脫肥癥狀,就得及時追施速效肥。但補肥量不能太大,不然容易燒根,得聽農技員的。
眼下最重要的是行動起來,別等暴雨來了才著急。南方的鄉親,現在就去田里看排水溝通不通。北方的兄弟,檢查一下大棚和支架是否牢固。
拿不準的問題,趕緊打電話給當地農業服務站。他們有專業的應對方案,能幫咱少走彎路。
這天氣雖然多變,但只要咱準備充分,就能減少損失。“人勤地不懶”,只要咱們用心,老天也難不倒咱。最后再提醒一句,暴雨期間注意安全,別往低洼處跑。
等天晴了,咱們再一起看苗情,該補苗的補苗,該追肥的追肥。種地就是這樣,跟著天氣走,盯著農時干,日子才有盼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