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國幼兒園數量驟減的新聞頻頻被報道,引發了廣泛關注和不小的恐慌情緒。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7.44萬所,比上年減少14808所,下降5.12%。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092.98萬人,比上年減少534.57萬人,下降11.55%。
2024年幼兒園在園人數為3584萬人,進一步減少了509萬人,降幅12.4%。
事實上,從2022年開始幼兒園在園人數已經連續3年下降。
幼兒園關停潮,已經不是剛開始,而是進行中了。
圖片
有不少開始擔憂和焦慮,但以前大家不是都詬病幼兒園入園難嗎?這時候豈不是應該高興才對?
其實,幼兒園數量的減少并不是一種教育上的退步,反而是人口結構變化下的自然調整,是一次重新思考、優化學前教育質量的機會。
很多人的擔憂不無道理:數量的減少似乎等同于資源的萎縮、服務的削減、發展的停滯。但事實上,今天我們看到的幼兒園數量減少,是一種“量”的收縮,也是“質”的提升的起點。
希望能趁這個機會,做好以前那些遲遲做不好的事情。
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中國的出生率不僅沒有出現預期中的明顯反彈,反而在2020年以后迅速滑落。這說明出生率下降已經是大勢所趨,并非放開二孩就能挽回。
孩子少了,幼兒園自然會“吃不飽”,尤其是一些私立園、薄弱園,生源緊張、資金鏈緊張,關停成為必然選擇。這并不是教育系統主動削減資源,而是社會需求自然變化后的理性回應。
但數量減少不是危機,而是一個難得的轉型窗口。
過去幾十年,中國一直在追趕“幼有所育”的目標——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進得了幼兒園。為此,從城市到農村,各地政府大力興建幼兒園,民辦資本也蜂擁而入,造成了一段時間內幼兒園遍地開花、但質量堪憂的局面。
班額過大、教育資源不足、幼師待遇低下導致流動性強、管理混亂、教學內容雷同甚至粗糙。這些問題在生源充足、競爭不激烈的情況下往往被掩蓋,但現在,隨著孩子數量的減少,一場質量革命已經不可回避。
現在是“從量到質”轉型的最好機會。騰出的資源,可以讓幼兒園真正實現“小班化”與“高質量”。
圖片
過去由于入園壓力大,許多幼兒園不得不接收遠超承載能力的孩子,一個班三四十個孩子是常態。教師精力有限,教學效果打折,孩子的個體差異也難以照顧,更多只是“看護”而非“教育”。
也頻頻爆出丑聞,幼兒園老師虐待孩子等等,但幼師待遇普遍低下,這個職業沒有什么尊嚴感,教學質量變差也就成了某種必然。
現在,隨著生源減少,班額下降成為可能。完全可以借機推動“小班化”教學模式,控制每班學生人數在15-20人之間,讓教師有更多精力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更好地激發孩子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創造力這些關鍵素養。
教育的本質從來都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每一個人能不能被真正看見。小班化將極大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是邁向高質量學前教育的重要一步。
提升教師待遇,是這其中的關鍵一步。
幼兒園減少了,但教師就不需要了么?恰恰相反,優質教育更需要優質教師。
中國的學前教育長期面臨一個核心矛盾:對幼師的社會期望越來越高,但待遇和地位卻遠遠滯后于義務教育教師。在很多地方,幼師的月薪只有兩三千元,工作強度卻不輕,既要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又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應對家長的期待,身心壓力巨大。
大量的優秀人才,因此不愿從事這一行業。
現在,由于幼兒園總量下降,財政支出壓力減少,可以將節省下來的部分經費用于提高教師工資,改善辦公與教學環境,增加培訓機會,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學前教育。
一個社會對孩子的重視,不只是建了多少幼兒園,而是有沒有重視這些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讓幼師獲得應有的尊重與回報,這個職業才會有吸引力,學前教育質量才能真正提升。
幼師工資條曝光,老師很心酸,家長吐槽:學歷低假期多,還要啥? - 知乎
也要借此機會,開始真正遏制幼兒園小學化之類的丑陋現象。
過去,許多家長把幼兒園當成“托兒所”,主要任務是解決看護問題,甚至有些幼兒園自己也將工作重心放在“吃得飽、玩得好、安全無事”上,教學只是點綴。
這種功能性定位,滿足了某種現實需求,卻抹殺了幼兒園真正的教育意義。但反過來又是,近些年的形式主義之風也吹到了幼兒園,幼兒也開始以文化課為主,而且還有什么識字指標、數學水平指標,完全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隨著孩子數量減少,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將變得更為重要。這要求我們重新思考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不再是單一的游戲和識字,而是基于兒童發展規律的綜合課程設計,要關注情緒管理、社會認知、身體發展、語言表達等核心能力的培養。
圖片
這是一次重新定義“什么是好幼兒園”的契機。以往可能靠裝修和設施取勝,現在更要比教學理念、課程設計、師資隊伍。讓“教育價值”真正成為家長選擇幼兒園的第一標準,而不是地理位置或價格。
現在與其恐慌數量減少,想方設法催生,還不如珍惜優化結構的機會。
如果說過去十年幼兒園是拼“有沒有”,那未來十年就是拼“好不好”。
幼兒園數量的下降,其實也是一個自然的“去泡沫”過程,也是一場教育質量的倒逼機制。當孩子變少,家長對每一個孩子的教育質量要求更高,競爭的焦點不再是“搶學位”,而是“比質量”。這倒逼政府管理機構和教師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
必須意識到,這場人口變化帶來的震蕩,是推進教育改革的黃金時間。只有把教育做得更好,孩子和家長才能真正從中受益,社會才不會因為“孩子少了”而陷入焦慮,而是從“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教育”中,找到希望與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