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一的日頭剛冒頭,村里的老把式就蹲在墻根念叨老話。“澇不澇,就看五月初一”這句祖輩傳下的話,藏著看天吃飯的老講究。
記得小時候,五爺總說五月初一的天景能斷半年收成,那時不懂,直到親眼見著曬裂瓦的天跟著發大水,才知道老理兒里有門道。頭一條“五月初一曬破瓦,六月船兒屋里劃”,說的是初一毒日頭底下,地氣被烤得冒火,往后雨水準攢著勁兒砸下來。那年我家后院的石榴樹葉子曬得卷邊,入伏后果然暴雨七天,田里的玉米稈都漂在水里。
還有句“初一南風掃門檻,秋后糧倉要見底”,南風看似帶潮氣,卻把云彩吹得七零八落,雨下不來,秋糧就得遭旱。二伯前年就吃過這虧,南風刮了整宿,三伏天抗旱挑壞三根扁擔,玉米棒子比往年短半截。最神的是“蛤蟆初一叫三聲,灶王爺要坐船行”,癩蛤蟆比天氣預報還靈,去年初一聽見村口池塘蛙聲震天,半月后果然山洪沖垮了石堰。
不過老話也有不準的時候,四年前初一陰天沒見日頭,大伙都盼著風調雨順,誰想芒種后旱得河底裂大口子,后來才明白,西北風卷走了水汽,光看陰晴不管風向可不行。
我發現初一的露水也有講究,草葉掛滿露珠的年份,夏天雨水勻和,黃瓜架上結得壓彎枝;露水稀的年頭,就得早挖引水渠,不然菜苗能旱成柴禾棍。村里有個倔大叔早年不信邪,初一頂著日頭插秧,偏不搭防曬網,結果七月稻田裂得能塞拳頭,稻穗空癟得像沒灌漿,打那以后見人就說“老輩話不是瞎傳的”。現在種地不能全靠老經驗,可老諺里的門道得琢磨。
比如“五月初一云趕羊,夏至水淹梁”說的魚鱗云,配上手機里的天氣預報,能更準地防澇。咱既要信老輩看天的智慧,也要會用新法子,該搭大棚搭大棚,該修水渠修水渠,兩頭結合才保險。
就像前陣子鄰村老張,看著初一曬瓦的天,早把排水渠清了三遍,暴雨來時田里沒積一滴水,玉米稈挺得筆直。當然,老話里還有些沒說透的講究,比如初一的風從哪個方向來,云彩啥模樣,得靠大伙多瞅多記。我個人覺得,老諺是祖輩攢下的觀察日記,咱種地的人得接好這茬,把看天的本事傳下去,也把新科技用起來。
眼瞅著節氣不等人,不管初一曬不曬瓦,眼下該做的事得抓緊:先去田里看看排水溝通不通,該加固的大棚支架擰一擰,種子和化肥提前備齊,萬一遇著旱澇才不抓瞎。要是拿不準天氣,多去鎮上農技站問問,他們給的法子結合老經驗,靠譜。
種地這事兒,老理兒不是死規矩,盯著天還要勤動手,手里有準備,心里才不慌,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