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第一季,眼下,全國小麥主產區已陸續進入收獲期。一起去看看農田里的AI“新農友”,是如何助力今年“三夏”生產的↓
“國家精準農業應用項目數據服務平臺”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昨天(27日)12點,小麥機械化收獲重心已進入安徽省,農機數量達6365臺。
全國小麥大面積機收全面展開之后,我們看到機收的速度越來越快。在今年“三夏”期間,除了我們熟悉的“聯合收割機”擔當主力之外,植保無人機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們在多個AI大模型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形成“三夏”AI智能體,將無人機企業的運行數據等內容輸入AI智能體后,有了新的發現。
“一老一小”無人機飛手人數呈上升趨勢
通過分析無人機企業提供的運行數據,我們發現,截至目前,參與作業的植保無人機設備數量達45000多臺,同比增長40%。其中作業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是江蘇、安徽、山東、黑龍江和河南,作業量增幅排名前五的分別是青海、湖南、海南、云南和西藏,其中西部地區增幅潛力大,作業量最大的是新疆。
通過對無人機的使用人群進行分析,我們發現“20至30歲”和“50至60歲”,這“一老一小”兩個年齡段的無人機飛手人數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增幅最大的是20到30歲的飛手,同比增長11.88%。
無人機AI管家上線 為三夏耕作保駕護航
隨著植保無人機的使用人群不斷擴大,我國植保無人機的保有量已經達到25.1萬架,同比增長近25%。如何管理好這些智能設備也成了新挑戰。記者在安徽采訪時,發現了今年新上線的無人機管理平臺,這個平臺除了能掌握全省植保無人機的運行情況之外,還有什么新的功能呢?一起去看看。
在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記者看到眼前這塊大屏幕上正實時顯示著植保無人機的運行數據。每一臺無人機運行軌跡變化的同時,飛行高度、速度、噴灑藥液量等數據也隨之更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得益于平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對海量無人機航點數據進行計算。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植??傉靖闭鹃L 鄭兆陽:在作業前可以設定我們無人機作業相關的關鍵參數,在作業的過程當中,我們把參數作為我們的標準,來判定無人機作業是否合格。
工作人員隨機抽查發現近期一位飛手作業合格率偏低,電話溝通后,得知她今年剛剛購入植保無人機,相關操作還不熟練。工作人員決定上門進一步了解情況,進行服務和指導。記者跟隨農藝師來到農戶田里,農戶告訴記者,由于近期干旱,她在使用無人機為小麥噴藥的過程中,多加了不少水。令她沒想到的是,平臺馬上給出了反饋,指導她精準配藥,從而達到最佳防治效果。
截至目前,安徽省植保無人機監管平臺已匯聚全省超過1300家飛防組織,6300多位無人機手,形成覆蓋安徽全省16個市的規范化作業網絡,在小麥赤霉病防治等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
AI“新農友”助力三夏生產更高效
我們將夏糧主產區出臺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輸入AI智能體,發現高性能播種機、智能高速插秧機、大型智能高端聯合收獲機械等更多先進機具被納入補貼范圍,新能源農機等部分機具的補貼額測算比例從30%提高到35%。
這個三夏,隨著智能化農機裝備的大力推廣,農民們有了更多的AI“新農友”,改變傳統的耕作模式,提高糧食生產效率。
AI“新農友”讓三夏生產有“慧”也有“質”
眼下,廣東1307萬畝早稻完成插秧,目前進入田間管理階段。在清遠清城區的數百畝稻田里記者看到,搭載AI視覺模型的智能巡田無人機正在對稻田進行巡護,它可以對農作物長勢、病蟲害等進行智能識別和態勢預估,指導開展灌溉、除蟲等農事作業。
這臺正在田間自動行駛的耙田機上方有一個白色小盒子,種植戶告訴記者,這是他年初新購買的農事自駕儀。只需要進行簡單安裝后,它就可以輔助農機自動駕駛,行進的直線距離誤差可以控制在2.5厘米內。
總臺央視記者 李嘯虎:在北京昌平崔村鎮的千畝雙高智慧農場,無人駕駛的拖拉機正搭載農具進行玉米播種。今年,在無人旋耕的基礎上,設備進行了升級,實現無人播種,不僅程序增加了,對作業精度也有了更高要求。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升級關鍵就在于“無人駕駛”和“播種”設備的配合,不僅要精準控制播種深度等細節,還要根據路徑智能識別播種的開關。
博創聯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農場負責人 孫祥明:在播種的過程當中,控制系統要跟播種機本身去做一個聯調跟適配。我們在播種機上面會有一系列的傳感器,去告訴車輛應該開始啟動播種。
在江蘇昆山陸家鎮,今年這個智慧農場推出了多模態AI監測系統,對灌排水渠進行智能監測。通過提前建模,設定點位,整個園區5000畝水田里的管閘口等設施點位全部納入智慧管理系統,工作人員隨時能夠查看它們的運行狀態。
中國農業科學院智慧農業創新團隊成員 耿博?。喊岩粋€園區化整為零,分散成了多個小型的監測點位。通過這個圖上就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溝渠是否有淤泥,有堵塞,或者有雜物。
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的同時,智能農機的生產也是科技感十足。
總臺央視記者 張琪:這里是山東濰坊的一家生產拖拉機的智能工廠,在這條生產線上,我看到所有的農機訂單通過工廠的“智慧大腦”系統,會被分配給生產線上的機械加工機器人、焊接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它們分工協作,有條不紊地進行生產,日均生產270多臺10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當有農機訂單,工廠“智慧大腦”系統就會給裝有300種輪胎的倉庫下達傳輸輪胎指令,倉庫內的AI視覺識別系統識別輪胎后,機械手便將輪胎掛裝到工廠的空中運輸鏈條上,配送到拖拉機整車裝配工位。工廠內近500臺工業機器人協同工作,使得這家智能工廠的機械加工自動化率達到93%,生產效率提高一倍。
今年江蘇省小麥收獲期較去年提前近一周
智能化設備已經成為助力夏收的“新力量”。在江蘇,由于今年氣候偏干,小麥收獲期較去年提前了近一周,不少地區受到降雨等天氣影響,需要在較短的窗口期內完成收割任務。為此,當地今年新啟用了多種智能化農機設備,它們表現如何?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去江蘇盱眙看一看。
總臺記者 楊瀅:在江蘇省盱眙縣古桑街道的麥田,金黃色的小麥已經成熟,由于今年氣候偏干,小麥收獲期較去年提前了近一周。目前,盱眙是全省收獲比較早的地方之一,據全省農情調度信息顯示,截至5月26日,全省小麥已收獲67.4萬畝,收獲進度達1.7%,預計全省大面積收獲集中在6月上旬至中旬中期。
氣象預警顯示,本月底,江蘇將迎來新一輪降雨過程。為了搶在雨前完成收割,當地緊急調集了近5000臺套收割機,計劃在一周內完成全縣90%以上小麥的搶收任務。
今年這里首次使用了無人駕駛收割機,依托北斗導航系統,能夠沿著預設規劃好的路線高效作業,大大提高了收割的精準度和效率。
新收上來的小麥含水量還是比較高的,需要及時烘干。目前,全縣115家糧食烘干中心、505臺套烘干機已全部檢修完畢,日烘干量可達3萬噸左右。新型的烘干設備,采用360度旋流烘干技術,能夠實現低溫烘干,確保小麥達到最佳加工和存儲條件。此外,還有移動烘干車開到了田間地頭,農戶可以通過手機預約就能即時處理,即便陰雨天氣也能24小時不間斷作業。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李嘯虎 張琪 張琦 陳恒杰)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