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志紅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系研究員,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中心崗位科學家,食品科學博士,注冊營養師。
“范志紅_原創營養信息”自媒體作者;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理事;中國營養學會食物與烹飪營養分會副主委;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老年營養與食品分會副主委等。
教授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食物血糖反應、烹調加工對食物營養健康價值的影響、營養環境評價等。主編教材6本,參編教材12本,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技論文133篇,出版食品營養科普書籍25本,撰寫食品科普文章被報刊雜志轉載超過6000篇。
文章來源:范志紅—原創營養信息
已授權《臨床營養網》轉載
馬上端午節要到了,我收到了好幾包粽子禮品,加起來有三四十個粽子。有小棗、豆沙、蜜棗等北方傳統粽子,也有豬肉、蛋黃、火腿粽子,甚至還有奶黃、奶酪、竹筍、珍菌等新題材粽子。其中一部分分給學生們吃,還有一些送給鄰居和親友,就這樣自己還剩了十幾個。
對健康的人來說,吃粽子是個快樂的事情。東亞民族比較迷戀糯米食物那種又黏又軟或又黏又韌的口感,而且很多人感覺熱乎乎的吃了之后很舒服。
古代把粽子叫做「角黍」。北方的角黍真的和「黍」有關,是大黃米(黏性的黍子)做的。聽老人說,直到解放前,北京郊區的農民還用大黃米包粽子,因為吃不起白糯米。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現在也有不少人開始吃加大黃米的粽子,因為大黃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素含量都高于白糯米,對胃也更加友好。還有人吃紫糯米、紅糯米等有色糯米做的粽子,因為它們屬于全谷物,營養價值較高,膳食纖維豐富。
除了黏性的稻米和黍子之外,黏性的谷物還有很多。比如小米有黏小米;玉米有黏玉米(就是我們現在經常吃的那種口感黏軟的玉米棒);高粱有黏高粱;小麥、大麥等也有黏性的品種,只是種得比較少。
不過,大家一定要記得一個規律:凡是糯性的谷物品種,和非糯性的相比,升血糖的幅度都會比較大。哪怕是全谷雜糧也會比較高,這和維生素含量沒什么關系。
比如說,我們曾經測過黑糯米飯的血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按米水比 1:1.5,在 4 度冷藏室泡一夜,再用大火蒸 30 分鐘之后,趁熱吃的黑糯米飯GI值高達 100,和葡萄糖是一樣的;而用同樣方法烹調出來的普通粳米飯(即東北大米類型的白米飯),GI 值是 83(Zhu RX et al, Nutrients, 2019)。
前兩天,一位女生告訴我,她吃了一個美味小肉粽(約相當于 50 克糯米),還有半碗米飯、正常量菜肴,感覺自己餐后有輕度頭暈。餐后 1 小時(從第一口進餐開始計時)的血糖峰值超過了 11。而且她發現餐后血糖居高不下,兩三個小時后還盤桓在 7~8 之間。
單吃一只小肉粽,還不至于這么嚴重,因為碳水化合物總量有限。她還吃了半碗飯,加起來谷物總量大約是 100 克干重(約相當于食堂的 2 兩米飯,滿滿一小碗)。但是,粽子+米飯的 100 克谷物,和單吃 2 兩米飯的 100 克谷物,效果是不一樣的。顯然加了粽子之后,血糖高企的情況更加嚴重。
這位女生不超重,體型正常,平日血糖不超標,還喜歡跳舞。吃白米飯也好,喝葡萄糖水測葡萄糖耐量也好,都在正常范圍里。沒想到,這次被粽子打倒了。
這也不是很奇怪,因為她有糖尿病家族史,可能相比于其他人,對食物更加敏感。而糯米食物就是這樣,特別考驗人的血糖控制能力。
按我們以往的測定結果,總的來說,所有糯米食物,無論醪糟、湯圓、元宵、粽子、糯米糕、糯米飯等等,全都是高血糖指數食物,不論是否加油、加糖。
早在 10 年之前,我的學生就測過糯米食物的血糖反應,發現不同食物的 GI 值和血糖曲線特點有所差異(潘海坤等,食品科學,2016)。
幾種糯米樣品的 GI 值為:
※ 粳糯米飯為94.42,秈糯米飯為84.47。
實驗中所用的米水比為 1:1.2,浸泡 20 分鐘后上蒸鍋蒸 40 分鐘。和制作白米粽的烹調方法基本相同。
※ 粳糯米糕為 125.47,秈糯米糕為 110.87。
糯米粉和水的比例為 1.0∶1.2,浸泡混合 20 分鐘,揉制成型,常壓蒸 40 分鐘。
※ 粳糯油飯為 89.66,秈糯油飯為 80.13。
糯米、水、豬油比為 1.0∶1.2∶0.2,浸泡混合均勻 20 分鐘,常壓蒸 40 分鐘。
※ 粳糯油糕為 112.34,秈糯油糕為 99.10。
糯米粉、水、豬油的比例為 1.0∶1.2∶0.2,浸泡混合均勻 20 分鐘,常壓蒸 40 分鐘。
從數據中可見,所有糯米加工食品均為高 GI 食物。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其中粳糯米制作的都是超高 GI 食物,和葡萄糖水相媲美,甚至血糖反應比葡萄糖水更高。而秈糯米飯和普通東北大米煮的白米飯的 GI 值(83 左右)更接近一些。
這里要解釋三個知識點:
知識點 1:粳糯米和秈糯米
我國栽培的水稻有粳米(東北米類型,短粒)、秈米(泰國米類型,長粒)兩類。每個類型都有糯性和非糯性的品種。糯性的粳米叫做粳糯米,糯性的秈米叫做秈糯米。
粳糯米和秈糯米都是白色不透明的米粒,只是長度不同,口感也有差異。粳糯米更柔軟,冷后更不容易變硬,而秈糯米冷了之后,隨著時間推移,口感會變得差一點。
凡是糯米,都是 99% 以上的支鏈淀粉組成的。
※ 其中粳糯米的支鏈淀粉分支更短,更不容易回生,所以質地黏性高、口感好,受到更廣泛的歡迎,成為糯米食品原料的主力。
※ 而秈糯米的分支長一些,冷后就略有一點變硬,從消化性質上更接近于普通東北大米。
知識點 2:糯米和糯米粉不同
同樣是糯米,磨成粉之后再烹調,血糖反應就會更高。各種谷物都有同樣的規律,只要磨成粉,煮成糊,或蒸成柔軟的糕,血糖反應都會上升。糯米做成糊或軟糕都非常容易消化,只有經過摔打、捶打,做成非常韌性的質地,用牙齒難以嚼爛,才是難消化的。
知識點 3:純的糯米和加油的糯米
加油之后,會延緩糯米的消化速度,但并不意味著更適合糖尿病患者。因為 GI 值只體現出餐后 2 小時之內的血糖曲線,如果延長到 3-4 小時,會發現加油的糯米下降速度更慢,而且胰島素敏感性可能因為添加脂肪而降低。
比較有趣的是,加油的糯米飯雖然熱量值大幅度上升,2 小時之內的飽腹感卻并沒有顯著上升。也就是說,吃白粽子和加了肥肉的粽子,吃的時候感覺差不多。它們的差別表現在 2 小時之后,加油的粽子會更不容易讓人餓。
從現有數據推測,甜粽、白粽,會引起餐后血糖快速上升,但也會快速下降。但加了肥肉的各種肉粽,雖然血糖上升得慢一點,但上去之后就很難下來,會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狀態。
糖油混合物,精白淀粉-脂肪混合物,特別是支鏈淀粉-脂肪混合物,極易誘導大而持久的血糖峰。
而紅棗、蜜棗之類食物,在蒸煮到軟之后,本身就是極易吸收的糖,也是高血糖指數的食材。把棗和大米一起煮爛后,血糖指數也高達 85(朱瑞欣等,食品科學,2019)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吃小棗、蜜棗等甜粽子,血糖上得快,但下得也比較快,甚至餐前容易出現低血糖反應。而相比之下,肉粽在這方面表現較好,因為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熱量值也更大,不容易在餐前出現饑餓感。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正因為肉粽的消化速度慢一些,血糖峰特別持久,在吃肉粽之后,最好就不要再吃大米飯了。否則,粽子和米飯的血糖峰相重合,加起來的峰就會更大更持久。配菜的時候,也應當減少高脂肪的菜肴。
反之,如果你先吃一個白米粽或甜粽,那么前期血糖上升快,誘導胰島素多,也許后面吃米飯時的血糖峰反而不會那么大。同時,吃甜粽子之前,先吃些富含蛋白質的菜肴和較多蔬菜,能夠避免血糖上升過猛,也能減輕餐前低血糖的問題。
總之,無論是棗粽子還是肉粽子,對于血糖控制能力低下的人來說,都有可能引起血糖的過度上升。
不過,對于那些血糖控制能力好、體力活動多的人來說,這種食物也會導致長時間的飽腹感和滿足感。古人的日常飲食生活中沒有多少「油水」,他們的體力活動遠遠多于我們,所以,粽子對他們來說是美好的食物,并不會影響健康。
作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粽子還是要吃的。對于控血糖、控體重的人群來說,有以下幾個簡單的解決方案:
1 如果吃白米粽子,盡量選個頭小一點的。
2 用粽子替代部分主食,碳水化合物的總量不增加。避免把粽子當零食吃。
3 吃粽子之前,或者在吃粽子的同時,增加蔬菜和少油的魚肉類菜肴。
4 吃肉粽子的時候,相應減少菜肴中的脂肪。
5 吃粽子的時候就不要喝甜飲料、肉湯了,改成豆漿或茶水。
6 在包粽子的時候,加入紅小豆、綠豆、大蕓豆、燕麥粒等低 GI 食材。
7 在早上吃肉粽子。上午的胰島素分泌能力強,而且早上不容易出現脂肪攝入過量問題。
8 吃粽子之后增加體力活動,幫助消耗過高的血糖。
最后,祝大家過一個愉快又健康的端午節!
《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25 年 5 月 28 日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為:398481 名。更多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