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為搶車位紅過臉,現在大家見面都笑著打招呼!”老住戶王阿姨深有感觸。如今的譚家橋小區,不僅解決了停車難題,更在這場共治行動中,讓鄰里情在一次次協商議事中升溫。
△重新規劃后的停車區域
始建于1979年的祥德路譚家橋小區,位于歐陽路街道,歷經80至90年代兩次擴建,現有19棟六層住宅樓、351戶居民。隨著私家車數量激增,這個“高齡”小區面臨嚴峻挑戰——原有58個車位難以滿足需求,11個車位的缺口讓停車難成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
為切實解決這一難題,祥德居民區黨總支參照“五維治理評價體系2.0”的指引,以“美麗家園”綜合修繕工程為契機,靶向破解停車難題。
這套升級后的評價體系引入“動態平衡指標”,剔除樣本波動、評價者心理等干擾因素,從黨建引領、多元治理、民生服務、安全穩定、社區文化五大維度,以可視化數據客觀反映社區治理狀況?;跀祿答?,街道社工辦、房辦、物業、業委會和居民代表迅速集結,組成“社區治理共同體”,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各方力量迅速集結,通過多次實地勘查、協商研討,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一方面,移除了缺乏日照的公共晾衣區,合理整合空間資源;另一方面,勸退了長期占用停車位的臨停車輛,提高車位使用效率。同時,結合小區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科學合理的停車優化方案。通過這些努力,成功“挖掘”出10個新增停車位,為緩解停車難問題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車位有了,如何分配才公平?社區以“五維治理評價體系2.0”為遵循,開出“三劑良方”。在黨建引領下,社區搭建多元治理平臺,由譚家橋小區業委會主導、祥德居委全程監督指導,以“公平、公正、公開”原則規范車位管理,贏得居民廣泛認可。
社區通過“三證合一”審核機制,由業委會專人按序收集居民身份證、房產證、行駛證,依登記時間錄入停車需求,確保分配公平;經居民代表充分討論、投票表決,出臺《祥德路譚家橋小區停車管理制度》,明確停車規則、權責邊界,保障管理公正;同時,將車位規劃、分配名單、收費明細等全過程公示,接受居民監督,實現管理透明化。
“三證卡身份、公約明權責、流程全公開”的模式,不僅解決了停車這個民生痛點,更在共治過程中,讓鄰里關系更加融洽,居民生活愈發舒心,也讓大家看到了齊心協力辦事的成果。
記者:陸雪姣
圖片:歐陽路街道
編輯:陸雪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