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方潤透,花雨正繽紛。山東臨沂郯城縣李莊鎮東風嶺村的醉東風鄉村藝棧內游人如織。在青磚灰瓦的“鄉愁集市”轉角處,一家掛著“東風嶺惠民服務中心”招牌的店鋪格外醒目。貨架上商品陳列如藝術品般精致,共享充電寶和快遞寄存柜上的溫馨提示語格外暖心。店主鞏海燕正通過智能終端為游客結算“醉美鄉愁”禮盒。
“去年這時候,我這小店還灰撲撲的,多虧郯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以下簡稱郯城煙草)客戶經理小李帶著我‘搭東風’,現在月營業額都翻了三倍!”鞏海燕的笑聲里,折射出農網終端在鄉村振興浪潮中的華麗蛻變。
舊貌換新顏,鄉村小店“靚”起來
“門頭換成青磚黛瓦的仿古風格,貨架按‘糧油區’‘特產區’分類,還裝了智慧收銀系統,現在咱這店可是十里八鄉的‘顏值擔當’!”站在改造一新的店門前,鞏海燕難掩自豪。
曾經“雜貨鋪”僅有40平方米,貨品雜亂堆積,村民購物需在狹窄過道側身而行。2024年8月,醉東風鄉村藝棧正式開棧迎客,這個集非遺體驗、藝術民宿、現代農業于一體的綜合體,迅速成為魯南文旅新地標。東風村卷煙零售戶鞏海燕卻面臨新挑戰:傳統雜貨店模式與景區消費需求嚴重脫節,游客抱怨“買不到特色伴手禮”,店主苦惱“部分新上架的商品賣不動”。鞏海燕認識到“自己的店面落伍了”,必須得“改頭換面”,但不知如何在改造中融入“藝棧”。
據企媒創氪獲悉,郯城煙草客戶經理李自洋在走訪中發現這一痛點,幫助其完善了“古韻新生”改造計劃:拆除陳舊貨柜,引入可調節式生態木架;墻面繪上“嶺韻染春”民俗彩繪;門前建設“和風驛”涼亭。改造后的小店不僅承載量提升40%,更成為展示鄉土文化的窗口。
服務暖人心,便民網絡“密”起來
“能繳社保、能收快遞,連磨剪子戧菜刀的老師傅每月都來‘出攤’!”村民李大爺對小店新拓展的便民服務贊不絕口。
在郯城煙草的幫扶下,李大爺昔日的小雜貨鋪變成了一處“惠民服務中心”,引來了更多的客流。保險公司、農業技術推廣站、移動公司、銀行、郵管快遞等單位也不斷跟進,惠民店進一步升級為“15分鐘便民服務圈”樞紐站點,提供代繳、代辦、咨詢、就業信息發布等8項增值服務。更讓鄉親們暖心的是惠民店的“守護者”角色,惠民店配備急救藥箱、共享雨具,設立“暖心茶攤”供戶外工作者歇腳。
數據畫像賦能,鄉土經濟“活”起來
在醉東風藝棧的“鄉村振興講堂”里,李自洋像往常一樣講授著《新零售場景營造》課程,窗外是稻田劇場的方向,那里身著漢服的游客正舉著定制團扇拍照打卡,扇面上“一店一景一故事”的宣傳語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正是“新零售”場景的真實寫照。
據企媒創氪了解,李自洋營銷團隊結合景區流量等大數據,引入“數據畫像”分析法,為店鋪定制“黃金商品組合”。針對民宿游客推出“晚安套餐”;為研學團隊設計“非遺體驗包”;借力藝棧每月舉辦的鄉村音樂會,打造“爵士之夜”主題雪茄吧。
“連貨架高度都按人體工學調整過,游客取商品時順手就能拿到配套物品。”李自洋展示著經過科學測算的“消費動線設計圖”。
從雜亂貨架到文化展臺,從被動等客到主動引流,農網終端的蛻變印證著一個真理: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資源堆砌,而是要通過專業化服務激活內生動力。當零售終端突破物理空間,成為文化傳播節點,成為惠民服務的樞紐點,那些縈繞在醉東風里的裊裊煙香,正化作滋潤鄉土的金色雨露,醉美鄉村振興的壯美征程。(周建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