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迅典 本報特約記者 劉樂意
“這是雪嗎?這不是雪,這是老天爺撒的糖霜鹽,這是麥苗打滾撒的歡兒。”“楊柳有約春已歸,人間花開又一回,地脈根深藏新歲,耕云種月待芳菲。”這些近日在社交平臺上走紅的詩句,并非出自文學院教授之手,而是來自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53歲的“沂蒙二姐”原名呂玉霞,是山東臨沂蒙陰縣的一名桃農,靠著把創作的詩錄成短視頻發到社交平臺上,在全網收獲了200多萬粉絲,并被多家央媒點贊和報道。《環球時報》記者近日采訪這位新農人,談如何靠詩句在田野犁出獨特的文化田壟。
呂玉霞與讀書的緣分,始于童年時期父親的熏陶。在呂玉霞的記憶中,父親是一位熱愛文學的農民,常在干農活的間隙,給她講歷史名人軼事、分享對古詩詞的見解,詩詞的種子也悄然種下。
呂玉霞表示,她的創作靈感大多來源于生活的點滴,大到田間的麥浪、紅艷的桃林,小到鄰里間的日常瑣事、孩子們的歡笑、老人的皺紋,都能成為她詩里的主角。“書就像一扇扇窗戶,讓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通過吟詩在社交平臺上走紅后,呂玉霞開始在個人賬號的直播間賣起了家鄉特產桃子。“鋤頭是農民的老農具,那網絡就是農民的新工具。我的直播間就像一個新型的農具,是家鄉和鄉土文化的宣傳名片。因為網絡,讓即使在很遠地方的人,也可以品嘗到我們種的桃、櫻桃等農產品。”呂玉霞生動地比喻道,“我用詩句賦能鄉村,也是希望能以這種形式來表達我們農民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互聯網的發展也使海外涌現出許多“農民網紅”,展示屬于他們的詩與遠方。例如,英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催生了一批分享牧羊生活的牧民網紅,夏洛特·阿什利就是其中之一。她在英國坎布里亞郡擁有一個小型家庭農場,個人賬號擁有超過15萬粉絲。除了分享農作日常外,她還會將從自家小羊身上收集的羊毛進行藝術加工創作,并分享至個人賬號,深受粉絲的喜愛。而一頭紅發的漢娜·杰克遜每天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關于牧羊的靈感和見解,并憑借樂觀的性格和對動物的熱愛贏得了超過20萬的粉絲,也因此成為英國農業界最年輕、最有影響力的網紅之一。除了活躍于社交媒體平臺,漢娜還希望通過寫作提高公眾對農業生產的關注。在其回憶錄《叫我紅發》一書中,她講述了自己如何打破“城里人”的刻板印象,勇敢冒險,直面作為一名年輕女性在農業行業中的種種挑戰,并最終追隨內心,成為了“紅發牧羊女”。
澳大利亞有一個名為“中央車站”的博客網站也獲得了大批粉絲的歡迎。該網站由某牧業公司的賽爾女士創立,起初她只是為了展現自己在牧場養牛的生活。但不經意間,賽爾就將這個網站運作成了一個屬于澳大利亞牧民們的網絡社區。如今“中央車站”在臉書上的粉絲達到7萬多人。賽爾還根據“中央車站”的經歷出版了名為《中央車站:澳大利亞養牛場的真實故事》的書籍。書中的主角包括牧場老板、廚房廚娘、牧牛工人、孩子、家庭教師等,他們以幽默的口吻講述著他們圍捕牲畜、駐營放牧的故事,還有荒野婚禮的熱鬧、露天牛仔競技的輕松與樂趣,以及面對洪水、山火與干旱時的驚險經歷。這些鮮活的故事吸引很多游客慕名前往牧場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