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艾灸這種傳承千年的古老中醫療法既好奇又有些顧慮,新加坡貢方堂TCM丘保潤醫師介紹,艾灸通過燃燒艾葉產生的熱力,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達到溫經通絡、驅散寒濕、補益氣血的效果,尤其適合現代人陽氣不足、氣血循環不暢的體質。
今天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貢方堂的標準操作流程。
體質評估:首次就診時醫師會詳細詢問健康史,排除艾灸禁忌(如高熱、出血傾向、皮膚破潰處)
精準定位:用醫用標記筆點出穴位,確保0.5cm內的定位精度
溫度控制:采用 "距皮膚 2-3cm 懸灸" 為主,隨時詢問感受調整高度,避免灼燙
灸后養護:灸后飲用溫熱水,2 小時內不吹冷風、不碰冷水,建議當天早睡助陽氣收納
特別提醒:艾灸后局部皮膚出現淡紅色紅暈是正常反應,若起小水皰需及時告知醫師處理;過饑過飽時不宜施灸,孕婦腰骶部及腹部穴位需嚴格避開。
哪些問題適合艾灸調理?
根據貢方堂臨床經驗,以下癥狀通過艾灸常能收獲良效:
亞健康調理:疲勞乏力、手腳冰涼、易感冒、睡眠淺
疼痛管理:風寒濕引起的頸肩腰腿痛、關節僵硬
婦科養護:宮寒痛經、月經不調、產后氣血虛弱
脾胃調理: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腹瀉便溏
針對市面上常見的 "DIY 艾灸" 現象,丘醫師強調:"艾灸看似簡單,實則講究火候與配穴。比如同樣是腰痛,寒濕型適合重灸腎俞穴,而濕熱型盲目施灸反會加重癥狀。" 建議有調理需求者優先選擇正規中醫機構,尤其是涉及隔鹽灸、化膿灸等特殊灸法時,更需要醫師的專業操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