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患者發現皮膚潰爛反復發作,滲液結痂后看似好轉,不久又出現新膿皰。這種現象如同沼澤地的爛泥——表面曬干后暫時硬化,但底層濕毒未除,稍遇陰雨便會再次翻涌。中醫認為,皮膚潰爛、滲液流膿的根源不在體表,而在“脾胃虛弱,濕毒內蘊”。當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受損,體內濕濁無法正常代謝,便會像發酵的污水般上泛于皮膚。若只關注潰爛創面而忽視內在調理,治療往往陷入“清瘡-復發-再清瘡”的循環。
一、健脾祛濕方劑:三步斬斷“濕毒根源”
針對天胞瘡“濕、毒、虛”的特點,中醫提出“健脾固本,化濕排毒”的調治思路:
1、健脾醒脾,重建運化
為板結的土壤松土施肥,恢復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患者常反饋食欲增強、腹脹減輕,此為身體恢復“排濕內動力”的關鍵。
2、利濕排毒,凈化內環境
為淤塞的池塘開閘放水,治療初期可能出現滲液增多現象,實為濕毒外排的“翻病反應”,隨著脾胃功能恢復,膿液逐漸由渾濁轉清稀,創面滲出減少。
3、托毒生肌,修復皮損
提升正氣抗邪能力,促進皮膚再生。新生組織從創面邊緣向中心生長,顏色由暗紅轉為粉潤,皮膚從脆弱易破轉為柔韌有彈性。
二、典型改善案例
患者女性,38歲,病程四年,主要癥狀表現為:
腰背部大片糜爛創面,滲液黃濁黏膩,四肢散在膿皰破潰后形成火山口樣潰瘍;口中黏膩發苦,晨起眼瞼浮腫,午后雙腿沉重如墜鉛塊;舌苔白厚如豆腐渣,舌邊齒痕深陷,面色萎黃如土。
采用健脾祛濕方劑配合系統調理后:
- 第一階段:創面滲液由稠黃轉為清稀,新生膿皰數量減少,下肢浮腫消退,食欲明顯改善;
- 第二階段:陳舊潰瘍結痂脫落,新生皮膚覆蓋,口腔清爽,大便成形;
- 第三階段:僅殘留淺淡色素沉著,皮膚恢復正常觸感,可沐浴擦洗無不適,面色轉為紅潤透亮。
這種改變并非單純抑制癥狀,而是通過恢復脾胃運化功能,使濕毒從根源化解,身體重獲自我修復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