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黃庭堅論書、鑒畫、評詩均以韻字為先,他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書法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黃庭堅《藏鏹帖》,又名《致明叔同年尺牘》,紙本,行書,28.5×20.5cm,凡6行,55字。書于紹圣二年(1095年)左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藏鏹帖》
簡札一路小行書是黃庭堅成熟最早、書風變化也相對較小的一種書法形式,這一類書法留傳作品最多。
黃庭堅對自己的書法藝術卻十分嚴格謙謹,曾自諷其“元佑間草書筆意遲鈍、用筆多不到。”他滴居戎州時,“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這種自省自律精神,在準書家們普遍自視極高的當代,尤覺難能可貴。他自述其書如“饑鷹渴驥”,仿佛在進行生存權的奮爭,畫龍點睛地道出了他書法藝術的個性特征,也可以說是他生平境遇和人品的寫照。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