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關于醫務人員網絡言論管理的討論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
內容要求醫務人員不得在互聯網平臺發布涉及政策的"負向言論",違者將面臨扣分處罰。該規定被曝光后,迅速引發醫療從業者及公眾對職業自由與言論邊界的討論。
互聯網成大眾情緒的宣泄場
隨著短視頻及社交平臺的普及,醫務人員通過自媒體記錄工作日常、討論行業現象已成常態。然而,部分涉及醫保政策、薪酬待遇、醫患矛盾的"吐槽"內容屢屢引發輿情。
據爆料者提供的微信群截圖顯示,某地醫療機構在《醫保支付資格管理考核細則》中新增條款,明確將"在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傳播政策負向言論"納入扣分項,直接影響個人績效考核。
職業紀律與言論自由如何平衡
事件發酵后,輿論呈現兩極分化。支持方認為,醫務人員作為政策執行者,公開批評易引發公眾誤解,損害醫療行業公信力,"政策解讀應通過官方渠道"。某三甲醫院管理者匿名表示:"個別情緒化言論被斷章取義后,可能加劇醫患矛盾。"
反對方則質疑規定存在"一刀切"傾向。一名基層治療師在后臺留言發聲:"吐槽工作壓力成了‘負能量’,難道連朋友圈發‘扛腿好累’都要被扣分?"
行業特性與個體權益的爭議
近年來,隨著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多地推行“醫保醫師積分制”管理,將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與醫保基金使用效率掛鉤。
前段時間,知知也曾報道過繼臨床醫師之后,康復治療師群體將同步納入醫務人員信用賦分管理體系。
對此,有醫院管理專家分析稱,醫務人員兼具公共屬性和個體身份,言論管理應區分"職務行為"與"個人表達":"批評政策時若未使用單位名義,且不涉及患者隱私,原則上不應過度限制。"他建議醫療機構建立內部反饋機制,"與其堵,不如疏"。
改革也需傾聽醫務人員的聲音
當朋友圈、短視頻成為現代人情感表達的延伸,如何在維護行業形象與保障個體表達權之間找到平衡點,考驗著管理智慧。
或許,比起簡單扣分,構建更暢通的意見溝通渠道、完善心理健康支持體系,才是化解醫務人員"負能量"的根本之道。
· 歡迎點贊、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文章來源:康知了
編輯丨云自閑
本文系“康知了”綜合整理創作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部分內容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