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政壇掀起一場震動全球的風暴,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國家安全委員會(NSC)進行“閃電式裁員”,尤其是將負責中國事務的團隊在30分鐘內“一鍋端”,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與此同時中國警方在近期國際警務合作機制,連續開展跨境執法行動,成功搗毀多個涉嫌為境外反華勢力服務的犯罪窩點的消息也引發了廣泛關注。
而這兩起看似獨立的事件,實則折射出大國博弈背景下截然不同的國家安全策略與治理邏輯。
特朗普的“裁員大刀”
自2025年春季以來,特朗普政府掀起新一輪聯邦機構“瘦身”行動,據美國媒體披露,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裁員超萬人,FDA、CDC等關鍵部門損失數千核心崗位;小企業管理局縮減43%員工,國際開發署近乎被撤銷。
一道總統指令,如同政治閃電劈下,國家安全委員會這支三百多人的團隊,短短幾小時內,人數直接腰斬,一場前所未有的清洗。
這道命令,是真刀真槍的政治地震,它直接撼動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基石,讓這個對美國對外政策至關重要的機構瞬間瘦身到不足一百五十人,甚至有報道說,核心人員銳減到只剩五十來位。
行動快到令人措手不及,范圍廣得超乎想象,在美國政治圈子里,這樣的場面確實極其罕見,許多人完全沒收到任何風聲,就被通知解雇,勒令三十分鐘內把東西清空走人。
走廊里,有人抱著紙箱快步穿行,臉上寫滿倉惶,有人看著瞬間被鎖定的電腦權限,一臉茫然,甚至有人當場就忍不住掉了眼淚。
官方聲稱此舉旨在“削減冗余、提升效率”,但背后隱憂已然顯現,情報機構裁員削弱全球威脅應對能力,氣象站人手短缺威脅災害預警,稅務部門減員或影響財政穩定。
更引人關注的是,裁員伴隨“忠誠度改造”,中情局強制清退員工,空出職位或由親信填補,引發對其政治清算與情報網絡斷裂的擔憂。
特朗普以“讓美國再次偉大”為旗,卻面臨“自斷臂膀”的爭議,在這其中整個中國事務團隊,除了負責亞洲事務的高級主管,其他人一個不留,全部被請出了白宮。
這些原本鉆研中國政策的專家,連辦公桌上掛著的中國地圖都沒來得及摘下,就成了這場“特朗普式”裁員風暴的首批直接受害者,那場景,怎能不讓人錯愕。
“清洗式”調整
同時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這次邊緣化,直接帶來的是美國外交和安全決策權力結構的劇烈變動,國務院和國防部,地位如同坐了火箭般上升,成了新的政策咨詢中心。
在這張重新繪制的權力地圖上,有報道稱,那位被總統親自提拔上來、身兼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兩職的魯比奧,影響力膨脹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他被視為連接各方的唯一關鍵樞紐,魯比奧的外交理念跟總統高度合拍,都信奉“美國優先”,都主張對華采取強硬立場。
這種權力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局面,無疑會讓美國的對外政策更加帶上強烈的個人印記,也就變得更難預測。
而國防部長奧斯汀在裁員前就繞開國安會,直接把“太平洋軍事部署方案”送到了總統案頭,國務卿布林肯更是在裁員同一天,就迫不及待地宣布成立了一個所謂的“對華政策應急小組”。
這些舉動,分明都在告訴大家,國家安全委員會協調五角大樓、國務院和情報部門立場的核心職能正在被一點點剝奪,而整個中國事務團隊的消失,更是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國對華政策未來可能陷入的混亂。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安全防線持續收緊,廣西南寧警方近日搗毀12個“GOIP”詐騙窩點,抓獲28名嫌疑人,康樂縣公安更打掉一境外洗錢團伙,抓獲10人并扣押大批作案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窩點常以“高薪誘惑”招募境內人員,成為境外反華勢力滲透的“灰色通道”,因此此次的集中打擊,既維護了民生安全,亦為國家安全筑起屏障。
警方行動覆蓋偷渡、電詐、間諜等多領域,結合技術手段與國際合作,有效遏制境外勢力滲透,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國在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層面的系統性反制能力提升。
特朗普政府的裁員風暴與中國的反滲透行動,映射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治理范式,美國在預算危機與黨派斗爭壓力下,以“精簡機構”之名實施激進裁員,實則暴露其全球監控與治理能力的結構性衰退。
而中國則通過主動清除境內隱患,強化對境外勢力滲透的防御體系,在反華勢力常借技術工具與經濟誘餌進行“隱形攻擊”的當下,中國警方的精準打擊不僅維護了社會秩序,更向世界傳遞出“主權安全不容侵蝕”的明確信號。
權力回流與“忠誠至上”的政治邏輯
這輪大清洗的深層原因,是總統對國家安全委員會日積月累的不滿,在他眼里,這個機構里塞滿了陽奉陰違、礙手礙腳的官僚。
總統認為,就是這幫所謂的“專業人士”提供的建議,讓美國在一些關鍵博弈中吃了虧,尤其是那場打得轟轟烈烈的對華貿易摩擦。
他原本指望著靠關稅大棒逼對方讓步,結果沒想到對方的反制措施,刀刀都扎在了美國本土的軟肋上,從遙遠的農業州到尖端的高科技產業,無一幸免。
同時特朗普的裁員邏輯似乎總是在始終圍繞“忠誠”與“控制”展開,回顧其執政歷史,從第一任期彈劾風波中兩名國安委軍官的檢舉,到關稅戰中與馬斯克的決裂,他對“異見者”的容忍度近乎為零。
此次裁撤中國事務團隊,或因該部門與特朗普的強硬對華路線存在分歧,更根本的是,他意圖將NSC從“智囊團”變為“執行辦公室”,將決策權徹底收歸個人,避免“深層政府”掣肘。
在此邏輯下,特朗普的態度并非轉向溫和,而是換上更順從的“忠誠執行者”,確保政策執行不偏離其極端軌道。
裁員行動背后,特朗普的對華策略并未本質逆轉,反而呈現“變本加厲”的態勢,其第一任期以關稅戰與科技封鎖為核心,第二任期則轉向更激進的權力集中模式。
裁撤中國事務團隊,或旨在消除內部掣肘,推動更單邊、更劇烈的對華政策,例如在科技制裁、臺海議題上采取更冒險行動,此外權力向國務院與國防部傾斜,可能強化軍事與外交的雙重施壓。
因此所謂“態度大逆轉”實為誤判,其本質仍是“美國優先”框架下的極端主義延續,但執行方式更趨獨斷與不可預測。
結語
特朗普裁撤國安委中國事務團隊,絕非對華態度的“大逆轉”,而是其權力操控與極端政策的升級,在“忠誠至上”的執政邏輯下,美國對華策略或呈現更激烈、更不可控的形態。
中國需以戰略定力應對變局,強化多維度準備,方能于風暴中捍衛國家利益,這場裁員風暴,終將印證,國際政治的博弈,從不在表面,而在深層的權力與利益棋盤之上。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