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晚,中國樂器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發布訃告,中國樂器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顧問汪鐸先生于2025年5月27日12時39分在蘇州家中安詳辭世,享年八十八歲。
汪鐸1938年出生于蘇州古琴世家,外祖吳蘭蓀、生母湘岑均善琴,師從舅父吳兆基習古琴,吳兆基承傳家學,又拜青城道長吳純白(浸陽、觀月)先生為師,盡得其傳。吳師琴風寧靜澹泊中見流暢生動,深醇雋永而透飄逸灑脫,別具虞山文人琴氣韻風采。汪鐸于中學期間隨吳師初學《良宵引》《陽關三疊》《梅花三弄》《普庵咒》《鷗鷺忘機》《平沙落雁》《漁樵問答》《瀟湘水云》等八曲。
在北大地物系讀書期間,常常參加北京古琴研究會的活動,汪鐸在發揚吳地琴派上功不可沒,在北京古琴研究會時期曾撰寫發表論文《運用漢語的聲調演唱琴歌》,這是新中國建立早期最有影響的琴歌論文之一。大學畢業后輾轉多地工作,最后回歸故里,繼續跟隨吳兆基研習古琴,習彈《漁歌》《陽春》《搔首問天》等七曲。吳兆基認為他打譜頗有靈性。汪鐸打譜傳統琴曲五十余首,涉及十余種琴譜譜本。其中有文字譜《碣石調幽蘭》(慢三弦),有《采真游》《崆峒問道》《莊周夢蝶》《挾仙游》等道家琴曲,《嵇氏四弄》和有別于《蒼海龍吟》的《蒼江夜雨》等。
他以恩師吳兆基文人琴為主體琴風特征,在傳授中注重傳統手勢指法和氣韻虛實的運用,尤其講究傳統琴樂中吟猱綽注的細微妙用;在演奏中注重琴容雅靜悠然,彈出琴音和靜清遠,琴韻古淡流暢,于吳派琴風中寓有道家氣息,體現琴道境界。
2002年,汪鐸創立吳聲琴學研究所,主編古琴學術刊物《琴道》,多年來致力于絲弦古琴的搶救、保存和傳習,系統研究絲弦制作工藝,深入挖掘音色美學與文化內涵,通過理論著述、演奏實踐與教學傳承,使瀕臨式微的絲弦古琴重煥生機,其治學精神與高尚品格為琴界楷模。曾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多地演出,并出版有古琴個人專輯《道家琴曲》《溪山清韻》等。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